證券時報 2014-08-03 22:46:08
戶籍制度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制度周期啟動的關鍵性環節,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意義。國務院日前印發《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從本次戶籍制度改革的五大總則,十六大細則出發,我們梳理了以下受益的方向:
戶籍制度變遷引領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化過程中的公共服務要素均等化,必然使得包括城市燃氣、水管、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相應提高,以實現1億人的先安居,后樂業。
戶籍制度改革催生職業教育大蛋糕。戶籍制度改革要求推進建立居住證制度,強調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職業教育資助、就業扶持、住房保障、養老服務、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權利。百年大計,教育為本,1億人的教育剛性需求,必然催生巨大的職業教育市場。
綠色城鎮化才是出路。我們看好節能環保細分領域中的城市綠化生態修復、水務、脫硝和建筑節能等。
城鎮化從粗放走向智慧。我們認為,城鎮化加速必然帶動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加速,高效率低能耗是大勢所趨,智慧城鎮化一定會取代過去粗放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因此智能交通、節能建筑、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醫療信息化、以及安防等都將獲得快速發展。
本次戶籍制度改革除了推動農民市民化這一重要改革外,最重要的莫過于明確了土地改革的重大原則——完善農村產權制度。
從短期來看,如果土改制度出現突破,擁有土地資源的企業將迎來新一輪資產重估。我們建議從以下3條主線來挖掘投資標的:一是受益集體用地流轉放寬,擁有農地、林地儲備的企業,主要包括亞盛集團、羅牛山、海南橡膠、北大荒、永安林業、福建金森等。二是擁有大量城鎮土地儲備,未來土地可能轉為商用的企業,如羅頓發展、中國武夷等。三是受益存量城市建設用地優化,自有工業用地轉為商業用地的工業企業,如鳳竹紡織、新野紡織、華天科技、愛仕達等。
從中期看,主要可以關注以下兩方面:一是隨著農地流轉規模擴大,農業集約化和現代化程度有望提高,農業服務流通企業、農業機械產業鏈以及農田水利建設企業有望受益。另一方面,隨著土地改革的持續推進,農民轉變為市民,新型城鎮化建設順利開展,消費品、天然氣、環保、電子信息等行業也將明顯受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