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31 00:28:1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日前,一家名為“地平線”的創業型公司在上海發布了其造車計劃,欲復制特斯拉的造車模式。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地平線目前已獲得3000萬元風投資金。不過,地平線并非第一個宣布造車的跨行業公司。此前,以車聯網研發和應用為主業的上海博泰,也宣布將啟動制造智能汽車的計劃。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流向這一領域,未來新一代的“造車”大軍或將出現。
有觀點指出,電動車“準生證”放開的預期,能為這一行業帶來更多新鮮血液,并形成“鯰魚效應”。不過,對于這些潛在的非傳統汽車生產企業而言,如何在現有的汽車制造管理體系下尋找一條生存之路,是最大的考驗。
互聯網思維造車
“新能源作為新的技術正在革新汽車產業,同時飛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也給從業者帶來了全新的思考。”地平線公司創始人祝軍對自己未來的汽車產品定位明確,即為智能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的結合體。在他看來,目前電動車領域頗具影響力的特斯拉,正是率先將這兩大概念包裝在一起。
祝軍所帶領的地平線團隊目前不足50人,其中有東風汽車前任總裝工程師、奔馳和大眾的售后技術培訓專員、汽車零部件工廠的硬件工程師、信息咨詢公司的合伙人等。
有觀點認為,相較于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動輒過成百上千人的技術團隊,地平線的團隊陣容相對單薄。祝軍對此表示,新的產業背景下,造車者不在于“大而全”,而在與是否有一套有效的研發制造模式。
與傳統整車企業相對封閉的造車模式形成對比的是地平線推行“開源造車”模式。“開源”這一概念最早誕生在IT領域,是 “開放源代碼”的簡稱,意味著核心技術開放。
祝軍向記者介紹,地平線會對外公開其造車技術,“全球各個專業團隊都可以參與研發,遠比我們自己打造一個團隊要強得多。”同時,地平線也會將此資源回饋給社會,“所有的廠商都可以用我們的平臺去做自己的車”。實際上,特斯拉也在今年6月宣布了對外開放其多達300項技術專利。不過,目前似乎尚未贏得太多響應者。
祝軍認為,開源模式下誕生的產品將更符合消費者需求,這有利于搶占市場。目前,傳統汽車制造商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已形成相對封閉的供銷體系,對于產品的設計研發一般是來自于整車廠的頂層設計,上游供應商揣度著主機廠的意思,主機廠商設想著消費者的需求。由于系統是不開放的,導致信息在傳遞過程中衰減、遮蔽,因此,最終的產品并不一定最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反觀在IT領域,Android系統在免費對外開放后,也已變成智能手機擁有率最高的操作系統。
面臨汽車制造管理難題
有業內人士表示,倘若電動車生產資質向非汽車生產企業正式放開,未來汽車行業的玩家或許不僅局限于傳統生產廠商,將有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涌進這一領域。
事實上,與地平線類似,今年5月,前福特亞太區車載連接產品規劃和開發經理夏一平在北京發布了“Opencarlab”(開源汽車實驗室)的非盈利汽車項目,也提出了開源造車的計劃。而據知情人士表示,就在地平線在上海發布其造車計劃現場,至少有5個懷揣造車夢想的團隊在場。
不過,有觀點指出,在這些已啟動或者將要啟動的造車計劃背后,仍存在不少難以逾越的關卡。
目前,中國對整車生產仍設定有嚴格的準入門檻,即使在未來的生產資質上予以放行,一個整車生產項目需要經歷環保部、發改委、工信部甚至交通部等多個部委的層層審核,走完這些流程,即便對于一個大型企業而言,也難言輕松。
此外,“集思廣益”的開源模式也存在諸多問題,最關鍵的是,在開源模式下,信息安全應如何保障?
事實上,在IT領域先行一步推行開源的Android系統也曾出現用戶信息被泄露的情況,這正是因為一些開發者在開源過程中,趁機在其中植入惡意代碼,盜取了用戶信息。
其次,在開源模式下,技術支持來自于多個團隊,對于產品后期的技術維護和第三方服務由誰負責,也無明確界定。而對于汽車這種生命周期長達十年甚至更久的產品來說,如何保障其整個生命周期的質量責任是個不小的考驗。
一如祝軍所言,對于地平線類的創業團隊,解決資金和人才的問題仍是其生存的基礎。目前,地平線完成了首期融資3000萬元,根據規劃,到2016年,地平線的研發投入要增加到5億元。對于汽車制造而言,遠非研發這么簡單。新涌現的研發、制造模式也將對現有的汽車工業體系帶來全新挑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