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消費

每經網首頁 > 消費 > 正文

中國電影陷“雙高”惡性循環 業內呼吁推廣非黃金時段10元票價

每經網 2014-07-13 16:39:56

每經編輯|陳小雨

每經記者 董來孝康 發自北京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電影票房達137億元,但國產片市場份額卻降至50%以下,不過60億左右,其實2013年國產影片總票房雖然高達127.67億元,但從1994年開始,觀影人數急劇持續下滑,2003年僅有7230萬,盡管2009年開始進入較快增長期,但2013年全國影院數量同比增長近4成的同時,觀影人數增長不過3成左右。

在7月12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文化產業前沿論壇(以下簡稱“論壇”)上,成都市廣播電視和新聞出版局(以下簡稱“成都廣新”)黨組書記、局長黃勤發表專題演講時指出,新一輪觀影人數的快速增長其實是一種物理性的增長,而影院和座位的高速增長反而可能導致影院單座效益的下降。

“以2013年為例,127.67億元總票房,按總局公布的35元/張均價和人均觀影3場推算,觀影人數為1.22億(約占總人口8.9%,約占城鎮人口16.7%)。”黃勤坦言,中國電影步入小眾時代導致高票價與高閑置并存的困局,不僅造成影院大量場次、和座次資源被閑置或低效、負效運行,更使得大量群眾和影片進不了影院。

黃勤認為,中國電影只有走出小眾時代,以非黃金時段上午場10元票價為切口,擁抱大眾時代,才能破解繁榮背后的困局,黃勤的看法獲得了包括《中國文化企業報告》主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在內的業界人士的一致認同。

高票價與高閑置的惡性循環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的2013年全國電影均價為35元,而以成都25家影院為例,國產影片執行均價2D影片為32元,3D影片為40元。

從城鎮居民收入看,看一場電影占到平均周收入的6.7%和日收入的近一半,黃勤直言,超過一半的人口實際收入可能是低于平均數的。

在城市基本生活成本較高的當下,這樣的票價對廣大低收入群體顯然難以承受,對部分中低收入群體也是“半奢侈品”,對大量中老年群眾則是“可望不可即”。

高票價致使越來越多的國人對國產影片“望而卻步”,成都廣新調研發現,上午影廳放映率在30%左右,放映的廳上座率在5%左右。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的2013年和2014年第一季度的電影市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影院的平均上座率為15%,這意味著大量的場次資源被閑置浪費。

“高票價帶來高閑置,高閑置也需要高票價支撐,二者惡性循環。”黃勤表示,高票價與高閑置的惡性循環造成一個結果:一方面,影院大量場次、座次資源在閑置或者低效、負效運行;另一方面,大量群眾和影片卻進不了影院。

中國電影進入“小眾時代”

高票價與高閑置的惡性循環直接導致觀眾群體和影片題材類型雙雙收窄,這或許會導致國產電影未來在與進口影片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影視圈》對影院觀眾購票方式構成做的調查顯示:會員票制和團購人數約占74%,窗口購票約占15%。接受采訪的成都一些影院透露,采取會員制購票和團購、網購的基本上是年輕人。

另據藝恩咨詢2013年電影觀眾調查數據顯示,中國電影的主力消費群體在25歲至35歲之間,占比達68%。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2013年觀影人平均年齡在20歲左右,網上購票成為他們的主選。

現實主義題材片的大制作《1942》和喜劇、娛樂類型的小制作《人在囧途之泰囧》(以下簡稱“泰囧”)在內容及票房上的強烈反差說明,年輕化的小眾觀影人群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當今中國電影市場孰成孰敗。

總投資2.5億元的《1942》票房收入僅3.7億元,片方虧1億元;而投資不過3000萬的《泰冏》票房“斬獲”12.6億元,片方凈盈利4.5億元。

“《1942》的失敗不在電影本身而在電影之外。因為愿意看、也看得懂這部影片的人群,絕大多數早已沒能力進入影院!”黃勤向記者表示,占據檔期不可復制優勢的《泰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現今小眾觀眾群的需求。

電影投拍必須滿足當下進影院的年輕化小眾群體的口味,眾多影業公司紛紛加入拼搶小眾群體眼球的行列。黃勤則指出,在觀眾群嚴重流失的同時,電影同質化、過度娛樂化甚至低俗化愈演愈烈。

電影產業變革切口:非黃金時段10元票價讓“電影人人看”

中國電影市場真的只需要小眾群體市場支撐就滿足了嗎?這是一種市場的理性嗎?靠高票價支撐的高票房與靠影院擴張支撐的高增長,究竟還能夠走多久、走多遠?出席論壇的業界人士都認為,有觀眾才會有市場,中國電影產業已經到了應該回歸市場理性、變革轉型的迫切關頭。

成都廣新在摸排中發現,城市影院上午和下午上座率不好,大量資源處于閑置狀態,若實行階梯時段、階梯價格,降低均價,就能讓各個收入水平段的群眾都有能力成為影院的觀眾,并將影院閑置資源利用起來產生效益。

“經過探索和試點,我們有三個初步結論,一是非黃金時段的觀眾群與黃金時段觀眾群不沖突;二是非黃金時段的票房的確是增量票房,而且低票價與高上座率的結合,是可以不輸目前市場平均水平的;三是廣大群眾已經忘卻的觀影習慣完全可以重新找回,電影‘大眾時代’是眾望所歸。”黃勤表示,國產電影要盡快走出“小眾化”的市場誤區,就必須實現票價平民化、價值明朗化、題材多樣化、類型多元化、管理科學化,擁抱“大眾化”電影時代。

有數據顯示,如果全國的5000余家影院其中有4000家在非黃金時段可以執行10元票價,按每個廳100座、40%上座率計算,每場電影也該有160萬元的全國票房;全年按300天計算,每年就是4.8億元。每天2場或者2個廳,則是9.6億元;每天3場或3個廳,就是14.4億元。這對影業公司和院線(影院)都是一個完全可以期待、也值得期待的大市場!

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對黃勤的看法表示認同,并希望中國電影產業的各個方面能夠盡快警醒,以非黃金時段上午場10元票價為切口,來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變革轉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