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6 01:58:4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漸行漸近。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 (以下簡稱股轉系統)分別于6月20日、6月25日發布公告,正式批復國泰君安、東方證券、申銀萬國、長城證券等14家主辦券商做市業務申請。6月30日起,做市技術系統的全市場仿真測試、全網測試、通關測試以及系統上線工作也將進行。根據股轉系統安排,做市商最終上線時間定于8月。
券商表現積極
所謂做市商制度,即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獨立證券經營法人作為特許交易商,不斷向公眾投資者報出某些特定證券的買賣價格,并在該價位上接受公眾投資者的買賣要求,以其自有資金和證券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買賣雙方不需等待交易對手出現,只要有做市商出面充當交易對手方即可達成交易。做市商通過這種不斷買賣來維持市場的流動性,滿足公眾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并通過買賣報價的適當差額來補償所提供服務的成本費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海外成熟市場,做市商制度已非常普遍,并且成為一些投行重要的收入來源。中信建投分析師魏濤指出,參考美國投行業的經驗,長期來看新三板業務可給券商帶來5%~10%的新增收入貢獻。而正因為如此,大部分券商對此表現得非常積極。
22日,股轉系統就做市業務備案答記者問時表示,除獲得做市業務備案函的4家證券公司外,目前已有32家證券公司已完成各項準備工作并向股份系統提出做市業務備案申請。“據券商反饋信息,除此以外,還有30多家證券公司正在積極準備報送做市業務備案申請材料。”
做市需先有足夠籌碼
根據 《股轉系統股票轉讓細則》,新三板股票采取做市轉讓方式的,應當有2家以上做市商提供做市報價服務,且其中一家做市商應為推薦其股票掛牌的主辦券商或該主辦券商的母(子)公司;并且初始做市商應當取得合計不低于掛牌公司總股本5%或100萬股(以孰低為準)。這意味著券商要想成功進行做市業務,首先就必須取得足夠的籌碼。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做市商獲取初始股票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股東在掛牌前轉讓;二是參與掛牌公司定向發行;三是在股份系統買入;四是其他合法方式。另外,股轉系統指出,目前“許多主辦券商已與多家掛牌公司就獲取做市股票達成一致。”
而國泰君安相關人士也指出,公司自2013下半年便開始了做市標的物色工作,半年多來對數百家掛牌公司實施了篩選和調研,全面展開了做市初始股份的獲取工作,為即將開啟的做市商業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從公開信息來看,在今年以來如火如荼的新三板定增熱潮中,已經出現了券商身影。例如6月4日,萬通新材(430536)宣布定增股票發行完成,其認購方只有一名——西證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發行價格為1.72元/股,發行數量290萬股。而認購方恰恰是萬通新材主辦券商西南證券的全資子公司;其認購行為頗有為做市業務作準備的意味。另外,今年3月,國泰君安創投認購了科新生物(430175)的400萬股定增股份,而前者為科新生物主辦券商國泰君安的全資子公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