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張茉楠:中國亟待全面調整外儲戰略使用

2014-06-12 00:16:44

◎張茉楠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已達3.95萬億美元,如此巨量的外匯儲備對中國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也面臨著種種困局。從國家財富管理的角度和更為長遠的角度出發,必須提高外匯儲備的戰略使用。

事實上,外儲在平衡國際收支、提高對外支付能力、穩定本幣匯率以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過度積累的外儲不僅嚴重影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導致外匯沖銷成本越來越大,特別是大量外儲沉淀于美債等低收益資產,產生重大的估值效應損失,已經成為關系到中國經濟金融安全的最重要的戰略性命題之一。

新一輪金融體制大改革框架已經確立,對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是繞不過去的關鍵環節,未來國家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應實現三大轉變:一是由一個金融部門的技術性操作轉向國家層面的戰略性操作;二是由主要投向金融等虛擬資產轉向為實體經濟及戰略轉型服務;三是由單一層次、單一目標、單一主體向多層次、多目標、多主體的外匯管理體系轉變。

因此,筆者認為,應從分流的角度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的使用,根據不同的需求,將我國外匯儲備劃分為三個層次:基礎性外匯儲備、戰略性外匯儲備以及收益性外匯儲備。各個層次均對應不同目標和相應規模,決策和管理主體也應適應多元化管理模式。通過測算,我國的最優外匯儲備規模在8000億~10000億美元左右,這部分外匯儲備應保持較高的流動性,主要用于外債清償、貿易逆差時的進口支付、應對匯率異動、應對國際國內經濟和金融動蕩等。而對于超過最優外匯儲備部分,應在國家大戰略主導下,為支持實體經濟服務,并以戰略性和盈利性為首要目標進行長期性、戰略性或短期專業化投資。

第一類戰略使用,通過外匯投資產業基金和外匯委托貸款平臺支持“走出去”。通過外匯投資產業基金,推動企業“走出去”進行各種直接投資或收購、兼并,可以支持高附加值設備和技術的購買和進口,也推動設立海外研發基地。利用外匯儲備支持建立海外研發中心,利用海外研發資源,使研發國際化,取得先進的自主知識產權,進而提高我國技術體系的創新能力,為擺脫產業“低端鎖定”創造條件;進一步拓展外匯儲備委托貸款平臺,支持企業海外投資,以及支持金融機構用于大型資源開發、大型基礎設施、大型先進制造業等項目。

第二類戰略使用,建立多層次對外投資基金體系,對外儲池子分類、分區域管理。根據市場細分理論,按地理區域或按概念對海外市場進行細分。如可按區域把海外市場劃分為美洲市場、歐洲市場、亞洲市場、非洲市場等,按概念把海外市場劃分為BRICS市場、APEC市場、OPEC市場等,同時成立專門針對目標市場的國家投資機構,對定位的目標市場進行投資。這樣不僅可以加大對目標市場的專業研究,有效管理各自目標市場的投資風險,而且還可使承擔國家投資職能的各機構合理分工,實現國家層面的投資收益最大化。

第三類戰略使用,通過資產證券化模式進行戰略融資。資產證券化這種方式借鑒了金融衍生品中資產支持抵押證券(CDS)的做法,所不同的是,在這里的證券發行抵押資產池,由國家的部分外匯儲備組成,以這個資產池為基礎發行債券、基金單位或信托憑證籌集人民幣資金,為國家的戰略發展建設融資。可以考慮將部分外匯儲備資產證券化來為我國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投融資支持。

第四類戰略使用,設立中國專項主權財富基金。近些年全球主權財富基金迅速崛起,并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2年底,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的規模較上年增長了8%達到5.2萬億美元,2014年有望超過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總額。然而,與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的蓬勃發展相比,我國主權財富基金不但規模小,且只有中投一家,未來可研究設立新的主權財富基金。

一是建立主權養老基金。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緩解養老基金體系的資金壓力,開辟主權財富基金投資新渠道,并有效規避隱性債務風險,已經是中國經濟社會必須面對的重大現實問題。實際上,國外利用外匯儲備建立主權養老基金的嘗試已存在幾十年,目前已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主權養老基金。筆者建議通過匯金公司或者成立類似匯金的其他金融機構,或單獨成立養老主權財富基金來進行全球范圍內的資產配置。

二是建立能源資源財富基金。能源資源短缺是中國未來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面對日益突出的能源資源供需矛盾和國際能源資源格局的變化,未來中國必須充分利用全球能源資源,這是中國能源資源安全必須堅持的長期發展戰略,應成立能源資源財富基金,用于建立能源儲備,積極促進能源資源產業和金融資本對接,推動中國能源資源的海外并購、產業開發及能源資源保障等,真正發揮外匯儲備在維護國家戰略利益方面的巨大作用。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