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6-05 17:03:55
4月份以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后于4月2日、4月16日、4月23日、4月30日、5月14日、5月21日、5月30日和6月4日主持召開了8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梳理會議內容可以清晰看出,穩增長是會議強調的關鍵詞之一。
《《《
多地調整財政政策穩增長 要求“快速投該投的錢”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財政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開始頻現于各地出臺的穩增長政策中。
最近,廣東省出臺《關于財政支持穩定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將安排財政資金647億元投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并為企業減負約380億元。與此同時,多個省份也出臺了類似穩增長方案,對財政政策進行調整。另外,5月28日,財政部下發通知敦促地方政府加快財政支出。
廣東省財科所所長黎旭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財政部每年都要通知加強財政支出預算執行,但今年通知的時間較早,這與經濟減速有關,“地方該花的錢沒花出去,不能形成購買力,自然會影響到經濟增長,這些政策主要是為了穩定經濟增長。”
地方調整財政政策
近日,廣東出臺了財政支持穩定經濟增長的22條措施,被稱為地方版的“微刺激”,其中除了實施大規模減稅計劃外,廣東省財政計劃安排資金647億元左右支持穩定經濟增長,包括預算存量資金中安排435億元以及新增資金212億元。
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表示,“根據經濟運行形勢變化,適時適度地采取財政政策措施,有利于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
5月27日,陜西省財政廳副廳長作報告時提到,在2014年財政預算的基礎上,該省財政支出預算擬增加137億元,用于民生工程。
另外,貴州省發改委出臺《關于促投資穩增長的六條措施》,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各地各部門要加快資金下達進度,對中央補助投資要做到隨到隨轉,對省級各部門專項資金原則上上半年要下達60%以上、力爭9月底前全部下達完畢,確保各類資金及時到位推動項目建設。”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財政穩增長是常規穩增長措施,“財政穩增長最有效的措施是擴大政府購買包括投資等,另外的措施是轉移支付和減稅,其中直接有效的是增加政府購買商品服務,這種做法只是短期有效。”
財政部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全國財政收入47507億元,同比增長9.3%,完成全年預算進度34%,而財政支出只有39842億元,進度只完成26%。
王雍君表示,“如果財政資金大量深沉或閑置,這些資金不會對經濟產生刺激,而是起收縮的作用,目前這種情況很嚴重。”
財政部最近也指出,各地區和部門要協調把握財政支出及時性與均衡性的關系,避免月度間支出水平大起大落。
盤活財政存量資金
為加快財政資金支付進度,發揮穩增長效應。5月28日,財政部網站發布 《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政支出預算執行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加強支出預算管理,加快資金支付進度。有效發揮財政資金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與此同時,云南、山東等地均出臺類似文件。其中山東省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快財政支出進度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快財政支出進度,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提高財政支出效益,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穩增長、調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另外,西寧專門召開了統籌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工作會。
對不少地方政府而言,財政資金還是有些杯水車薪。在今年樓市成交低迷的背景下,土地財政自然受到影響,加上地方償債高峰的來臨,地方資金壓力較大。
中國三江源水務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迎三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很多地方政府項目都扎堆PPP(公私合作伙伴關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沒錢”。
為了保障穩增長的“錢”途,多地配套啟動投資體制改革,采取BOT、PPP等多種形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基礎設施領域。
甘肅將建立多元化融資體系,保障交通基建的資金需求。該省交投公司正在為臨合高速公路引進平安資管公司35億元保險債券資金項目進行談判。安徽試點政府購買服務,今年拋出69億元大單,涉養老、醫療衛生等領域。貴州省發改委則表示,加大PPP融資模式推廣力度,同時在公路、鐵路、水利等基礎設施領域,在2014年9月底前推出首批項目向社會公開招標,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
國務院減52項行政審批簡政放權成穩增長抓手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經濟下行需多方出招,簡政放權成穩增長抓手。
6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簡政放權措施促進創業就業,部署石化產業科學布局和安全環保集約發展,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修訂草案)》。會上,再次在行政審批改革方面出臺新舉措,52項行政審批事項被取消和下放,其中有34項關系投資創業,被認為有利于優惠政策落地,釋放市場活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上述會議上了解到,簡政放權是深化政府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之舉。
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簡政放權力度的加碼有助于經濟企穩向好。
36項工商登記改后置審批
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確實需要設置的行政審批事項,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審批事項。
此次取消和下放的事項包括“享受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核準”、“對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達到規定條件的服務型、商貿企業和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減免稅審批”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這有利于改善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的環境,刺激群眾的創新創業活動,“從多年的發展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出,經濟發展遇到阻力時,政府通過改革刺激民間經濟活力,這是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的強心針。”
6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決定將減少部分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許可、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書核發、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認定、設立內資演出經紀機構審批等3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下一步要繼續清理和壓縮現有前置審批事項,將其中的大多數改為后置審批,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并實行目錄化管理制度,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
此前,李克強總理表示本屆政府將削減三分之一以上的國務院行政審批項目。這意味著會有567項審批項目在本屆政府任期內被削減。截至今年3月,被取消或調整的項目已達416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這足以看出國務院改革的決心和力度。
改革成效顯現需要過程
上述會議認為,簡政放權對于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創業創新創造的積極性,讓政府更好歸位、市場更大發力、群眾更多受益,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2月,《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出臺后,我國第一季度新登記企業數量和注冊資本均大幅增長。鄭新立認為,簡政放權可以刺激民間經濟繁榮,從而在長遠意義上為經濟發展添加動力。
而要想真正實現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目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任建明認為,應該徹底改變思路,不再 “擠牙膏”。“比如說國務院規定某個機構要減少10%的審批項目,而這10%在哪些領域由機構自己決定,從以前的經驗看來,砍掉的大多是沒什么油水的‘雞肋’。”
汪玉凱稱,“每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之前的政策遺產有很大區別,雖然全國都在改革,但國務院的改革成效要傳導到百姓層面還需要過程。”
以食品安全問題為例,“食品審批從種子審到餐桌,可還是問題不斷,這證明關鍵不在審批,而在監管。”任建明認為,政府應該將權力中心后移,廢審批而重監管,他建議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應“設立2到3年的過渡期,在這段時間里,政府徹底放棄審批,大力加強監管,在經濟生活的運營階段為企業保駕護航。”
要實現放權而不亂,任建明認為應該將政府職員“從白領變成藍領,真正到一線去監管。建立問責機制,出了事情具體部門可以裁撤,公務員失職也應該被裁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