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電從西、北來:霧霾治理倚重特高壓

2014-05-20 00:39:2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5月15日,在全國政協召開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有與會委員認為,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和能源供需區域不平衡這一基本國情,以及東部發達地區環境容量對發展煤電的限制,實行大規模“西電東送”和“北電南送”需要加快輸電通道建設,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跨區域輸電技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座談會上了解到,預計到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將超過20億千瓦,清潔能源發電比例將超過40%,按照改善環境、特別是治理霧霾的要求,東部地區新增電力需求將主要依靠外來電力和本地清潔能源發電供應。

近年來,國家發改委批復特高壓輸電工程的步伐明顯加快,依靠特高壓輸電治理霧霾的政策正在快速落地。

特高壓輸電緩解霧霾污染

今年5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家電網公司獲悉,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據了解,該工程是為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同時也是國家即將批準建設的12條輸電通道之一。

對此,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特高壓發展步伐正在加快,發展特高壓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政策加速落地。

實際上,去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并明確指出,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等區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通過逐步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加快實施燃煤替代。同時,禁止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等區域新建項目配套建設自備燃煤電站。除熱電聯產外,禁止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

今年4月,在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進一步強調,要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今年要按規劃開工建設一批采用特高壓和常規技術的 “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降耗增效。

近年來,我國多個地區的霧霾天氣日益嚴重,究其本質,是能源資源稟賦“先天不足”與能源發展方式“后天失調”這一對矛盾長期積累后的集中釋放。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我國東中部地區200萬平方公里住了8.7億人口,每年燃燒25億噸煤。要解決中國的能源、資源配置問題,必須提高輸電電網等級。

通過加快特高壓輸電治理霧霾等大氣污染,已在社會上形成廣泛共識,且效果較為明顯。據國家電網測算,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正準備批復建設12條 “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建設完成后,東中部地區每年將減少發電用煤2億噸,降低pm2.5排放濃度4%~5%。

“發展特高壓有助解決霧霾問題。”韓曉平總結道。

2020年西部電源比重超東部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電力裝機已達12.47億千瓦,電源總量及煤電、水電、風電規模均居世界首位。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年用電量仍有較大差距。

據韓曉平介紹,現在我國人均年用電量約3890度,德國是7500度電,如果向同為制造大國的德國靠齊,中國人均年用電量至少還要增加80%左右。

“現在的問題是,增加電量供應是很大的挑戰。”韓曉平說。

據國家能源局介紹,全國用電負荷將繼續增長,預計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8.4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長6.8%。

在電力供應上,西部地區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家能源局初步預計,2020年西部電源比重將由目前的35.4%增加到42.1%,東部由38.6%下降到33.3%。

國家能源局在 “關于我國輸電建設的相關情況”中指出,從電力供應看,預計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將超過20億千瓦,清潔能源發電比例將超過40%。東部地區新增電力需求將主要依靠外來電力和本地清潔能源發電供應;中部地區將根據煤炭運輸通道規劃布局和建設進展,合理布局路口電站;西部地區將在做好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上,大力推進重點煤電、水電和風電基礎設施,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繼續實施西電東送。

近年來,電力項目正在加快上馬,尤其是分布在西部地區的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項目,其進展尤快。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政府相關規劃,在東部地區限制發展的煤電項目,未來將會在西部地區獲得高速增長。根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規劃,未來將會在鄂爾多斯、晉北、晉中、晉東、陜北等9個地區建立千萬千瓦級現代化大型煤電基地。

業內專家預測,隨著特高壓輸電網絡的加快建設,西部電力外送渠道進一步拓寬,西部地區借助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電力項目的積極性將大大提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