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4 00:27:5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5月13日,黑龍江省副省長孫堯在商務部召開了中國-俄羅斯博覽會專題新聞發布會。其中,對俄羅斯百強大企業的招展合作以及推動前蘇聯時期援華重點工業項目的母公司與中國企業再合作,是他宣介的重點。
他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黑龍江外經貿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難,但主要問題還是GDP增長幅度下滑較大。不過,孫堯強調,外經貿領域出現的問題跟GDP增速明顯下滑沒有相關聯系,“兩者不是一回事兒”。
幾位接受記者采訪的黑龍江官員都認為,除了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傳統制造業改造之外,在艱巨的產業結構調整面前,電子商務和農產品深加工是目前黑龍江省可操作性較強的產業。
黑龍江外貿一季度負增長
最近,各地方第一季度外貿數據相繼出爐。黑龍江省第一季度外貿進出口額為73.8億美元,同比下降11.7%。
2013年,黑龍江省進出口總值為388.8億美元。其中,對俄羅斯進出口總值達223.6億美元,占其年度進出口額比重高達57%,占同期中國對俄進出口總值的25.1%。
但從去年開始,中俄貿易的增速開始放緩。根據商務部統計,2013年中俄貿易增速僅為0.1%。今年前4個月,中俄貿易額為290.6億美元,同比增長3.4%。
“我們除了對俄羅斯,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促外貿增長措施也在努力做,因為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難。”孫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但黑龍江的主要問題是GDP增速下滑嚴重。
第一季度,黑龍江GDP增速為4.1%。
“問題主要出在工業上。”孫堯說。作為能源工業大省的黑龍江,能源工業過去十年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最高時達73%,最低為54%;增速最高的一年達13%,最低一年是6.3%,去年僅為0.1%,今年一季度負增長2.2%。
而能源工業中,大慶油田占比達90%。第一季度,大慶油田增加值減少55.85億元,增速下降0.8%,導致全省能源工業出現歷史拐點。
“這是我省第一季度經濟增長4.1%的主要原因。”孫堯說。
為外經貿轉型開藥方
中國和俄羅斯的貿易在結構上存在互補性。
“現在,我們跟俄羅斯的貿易層次比較低,長久的合作還需要靠投資來帶動經貿層次,包括遠東地區的基礎設施合作以及傳統產業改造等。”一位黑龍江的官員說。
中俄電子商務這幾年發展較快,俄羅斯的老百姓也在“淘寶”。
孫堯介紹,外經貿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電子商務有助于提升外貿層次。“我們目前在配合國內一些大的電商,做俄羅斯市場的電子商務。已經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是升級的時候了。”
據黑龍江當地官員介紹,目前俄羅斯迫切需要中國企業赴俄投資,但投資還停留在“口頭”上。
該官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俄羅斯市場經濟不是發展得很完全,同時,現在進入俄羅斯投資的中企,除了大型企業,就是邊貿小企業,大的太大,小的太小,中間地帶缺少參與者。”
也由此,中俄博覽的作用,就是將江浙和南方的中小企業以及俄羅斯的中小企業互相介紹,嵌入對方的投資空間中去。
提到外經貿領域的轉型,上述官員認為除了電子商務之外,黑龍江省的農業深加工領域也有引資空間可挖。
“我們糧食產量那么大,但深加工不足,老往外拉糧食和把它加工成餅干,這是多大的區別啊。”他說,糧食深加工領域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省長帶隊赴俄招商
中俄博覽會是由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哈洽會)升級而來。20
俄羅斯的百強企業是首屆中俄博覽會的重點招商企業。黑龍江省省長陸昊親自帶隊出訪招商,向俄羅斯前100強企業及78家國內央企及知名企業發出參展邀請。
“在這次博覽會上,我們將突出中俄大企業之間的對接。”孫堯介紹說。
俄羅斯石化領域的巨頭俄石油和俄天然氣公司等大企業,裝備、機電制造企業領域的飛機聯合制造集團等,專有資源巨頭烏拉爾鉀肥公司和俄羅斯鉀肥公司,俄鋁、俄鐵、俄羅斯遠東航運公司都將參展。
“跟這些大企業合作,能提升中俄經貿水平。”孫堯說。
此外,上世紀50年代,蘇聯援助中國興建156項重點工業項目中,有150個建成。經過前期篩選,中國有50家被援建企業是機電制造類企業。
“我們正在推動這些企業與俄羅斯母廠對接。”孫堯說,中國飛機制造商有哈飛、沈飛、西飛,當年幫助援助的就是現在俄羅斯的伊留申集團、圖波列夫設計局、米格集團、米里設計局。“在這些領域我們如果能有更好的合作,對未來中俄航空發展都有意義。”
中國幾個重要的機床廠也是當年蘇聯專家幫助建設的。“我們也想推動俄羅斯母廠和中國企業的合作。”孫堯介紹,俄羅斯正在發展數控機床產業,而中國有很多機床配套數控系統企業,兩下結合,中國可以出口配套產品,也可以促進俄羅斯數控機床的產業化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