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5-13 10:59:17
產品定價與資產管理“兩張皮”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類高現金價值保險更像是資金池。借助銀行、第三方網絡渠道,迅速實現吸金目的,然后將這些資金迅速投入資本市場,通過賺取利差收益,以期覆蓋日后的給付與賠付。
然而,保監會在實際暗訪和調研時發現,在一些保險公司內部,產品部和投資部互不交流、各干各的,產品定價與資產管理呈現出“兩張皮”。這就導致了這些保險公司的“資產與負債匹配”存在嚴重的錯配風險。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保監會去年在摸底排查時發現,有一家中等規模以下的壽險公司,竟存在“先圈保費后找項目”的荒唐之舉。“這家公司在去年兩個月內賣了大約五六十億的高現金價值保單,結果到最后沒有找到合適的資產項目進行匹配,只好投到了國債回購上。”
如是荒唐之舉,絕非個案。根據對多家保險公司的采訪調查發現,以目前中小保險公司熱賣的高現金價值產品來看,產品的負債久期基本在兩年之內甚至更短,但資金成本卻高達6%至7%。為覆蓋如此高企的資金成本,保險公司不得不將這些短期資金配置到收益率較高的中長期資產項目上去,如房地產、信托計劃等。
這是典型的“短錢長投”錯配,即負債端較短,資產端較長。“短錢長投”與保險業常見的“長錢短用”有著本質不同,短期來看這種錯配更存在流動性風險,將導致保險公司的業務發展和現金流高度依賴新業務,盈利和償付能力高度依賴投資收益,發展的不穩定性問題較大。
在保險資產與負債管理中,需要保險公司建立包括投資、精算、銷售以及財務等各個部門緊密合作的體系結構,并保證各環節的信息溝通順暢及時。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資產管理,由保險機構的資金運用部門或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負責;負債管理,由產品開發、定價與銷售等部門負責。資產負債管理沒能有效貫穿保險產品設計、準備金提取、投資策略、流動性管理等多個業務流程。
頂層設計缺失
對于壽險業身患“三高”癥現象,監管部門正保持著密切關注。知情人士透露稱,部分保險公司年初接到保監會指令,要求就目前高現金價值產品所引發的“短錢長投”新現象進行深度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后上呈至保監會。
一位監管人士向記者證實,已在調查中發現嚴重個案,并進行了高管談話等“軟”約束。“對于有投資沖動的一批中小保險公司,我們不止一次提醒過公司高管,你們把這么多錢投到房地產等項目,負債端卻越來越短,現金流到底怎么樣?近年來,不少保險公司從基金、證券行業高薪聘請了一批投資人才,這些人自認為很了解投資,但保險行業和他們原先所在的行業特性不一樣,講究的是資產與負債相匹配。”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樣的“軟”約束恐收效甚微。“在對資產負債管理的監管層面,缺少一個頂層設計。”
事實上,保監會早在一年前便成立了保險資產負債匹配監管委員會,但此后未見有政策落地。不過,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近日透露,今年會加大資產負債匹配監管,從制度層面推動保險機構加強內部資產負債管理建設,實現資產負債管理由“軟”約束向“硬”約束轉變。
對于資產負債匹配“硬”約束的建議,業內資深人士的可參考觀點是:將退保金納入資本監管,以此限制承保業務部門盲目提高保險負債成本,并強化保險投資部門或保險資管公司要以“絕對收益為約束的相對投資收益”為業績導向。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