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2 00:45:50
每經編輯|楊可瞻
每經記者 楊可瞻
科爾伯格-克拉維斯 (KKR)集團,又被華爾街稱為 “門口的野蠻人”,是華爾街最老牌的杠桿收購天王,也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PE)之一。對于剛起步不久的國內眾多PE而言,無論是不同業務的配比、退出方式的選擇、多元化業務的拓展方向,KKR無疑是一面最好的鏡子。
收入主要來自投資收益
總部設立在紐約市的KKR是全球首屈一指的PE機構,截至2013年6月底,其總資產高達835億美元,投資者包括企業養老基金、社會養老基金、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等。
KKR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6年,最早以收購、重整企業為主營業務,尤其擅長杠桿收購(LBO)和管理層收購(MBO),在過去30年中,KKR累計完成了146項私募投資,交易總額超過2630億美元。
根據KKR官網和KKR投資推介材料,其業務主要分為三塊:私募股權市場、二級市場以及承銷/直投市場,其中私募股權市場有四個收入來源,分別是管理費(募集資金的1%~2%)、被投資企業監管費(GP,即普通合伙人80%;LP,即有限合伙人,20%)、交易費(GP80%、LP20%)以及收益分成(收取20%)。
KKR2013年財報顯示,其私募市場業務的管理費用為5.93億美元,投資收益為7.96億美元;公開市場業務管理費用為2.9億美元,投資收益為3752萬美元;資本市場部管理費用為1.46億美元,投資收益9.56億美元。三項業務管理費用總計10.29億美元,投資收益總計17.89億美元,兩者占比分別為36%、64%。由此可見,其收入更倚重投資收益。
退出路徑從IPO轉向并購
區別于國內PE普遍通過IPO退出,以KKR為主的海外私募股權企業更多地以并購方式退出,這種退出方式的差異和資本市場的形勢相關。
KKR的投資此前也以IPO退出為主,但在2012年受全球IPO市場不景氣影響,并購退出逐漸成為主流選擇。根據研究公司CAPITALIQ統計,1986~1989年,KKR的IPO退出占比高達88%,并購退出僅占12%;但到了2012年,其并購退出占比已飆升至87%,IPO退出萎縮至9%,剩余的PE轉售比重為4%。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資料發現,2012年,美股已公布的IPO同比下滑36%,等待企業激增15倍,已定價和交易數同比下滑幅度均超過40%,當年只有5宗IPO融資超過100億美元。
KKR最經典的并購退出案之一,是上世紀80年代末收購勁霸電池(Duracell)。當時勁霸電池僅是食品加工巨頭克拉福特的一個事業部,在經過眾多買家長達5個月的角逐后,KKR終于以18億美元的天價(至少高出競爭對手5億美元)得到勁霸,隨后勁霸35位經理共投入630萬美元購買股份,而KKR給每一股分配5份股票期權,讓35位經理擁有公司9.85%的股權,這大大激發了管理層的積極性。
收購后的第一年,勁霸現金流猛升50%,此后以每年17%的增速狂飆。在這種情況下,KKR調整了管理層權限,將CEO坎德的資本投資權限從收購前的25萬美元提升至500萬美元的水平,同時把管理下級經理報酬的權力完全交給了他。
1991年5月,即完成收購勁霸3年后,KKR將后者運作上市,IPO價格定為15美元,但KKR并沒著急退出,而是通過二次配售股票和分紅帶來的投資收益,將當年收購勁霸時借來的6億美元債務償清。5年后,KKR將勁霸出售給吉列公司,每1股勁霸股票可換1.8股吉列股票,總價值相當于72億美元,基本通過并購完成了退出。
當然,熱衷并購退出的不只是KKR,根據CAPITALIQ的資料,全球前九大PE均為并購基金,包括KKR、黑石(BLACKSTONE)、凱雷、APOLLO等,而全球交易額最大的10宗PE收購均為上市公司私有化,其中最大的一筆是KKR、高盛等8家機構聯合收購公用設施網絡商TXU,作價445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這10宗并購有4家為消費行業企業,體現了PE對高現金流企業的偏好。
另據公開資料顯示,海外PE最常見的并購退出,其中戰略性企業買方占比超過40%,并購-PE轉售比重為25%,IPO為14%;從投資時間看,PE持有項目的期限中值為6年,有接近80%的投資周期在10年以內。
令人驚訝的是,盡管KKR的私募股權業務規模高達數百億美元,但其仍保持著極高的內部收益率(IRR),2013年報顯示,1976~2013年底其投資期限超過36個月的項目IRR為26%,遠超標普500指數11.9%的IRR,以及MSCI全球指數9.3%的IRR。
新開多項二級市場業務
除了擅長私募股權投資外,KKR早已將業務擴展到了二級市場和最傳統的投行業務——承銷上,其中二級市場大部分業務都是從2010年以后開始的,包括夾層投資、另類投資、貸款、股權策略和基金中基金(FOF)等。
根據KKR官網披露,其公開市場業務由三家公司承載,包括KKR資產管理、PRISMA資本合伙人公司和KKR金融控股,其中KKR資產管理在與企業股權和信貸相關的各個領域進行投資,覆蓋杠桿信貸策略、流動多/空股權策略和另類信貸策略,如夾層投資、特別情況投資和直接高級貸款等;PRISMA資本合伙人公司則專注于量化投資,通過多元化的策略、風格及/地域分布,實現各類風險與回報目標。
KKR有三大私募股權業務也是從2010年后才開展的,包括能源、基礎設施和房地產。KKR表示,多年來,公司不斷在能源和基礎設施領域進行投資,針對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積極把握投資機遇,提供所需的資本支持;而在房地產業務方面,則為房地產業主、貸款機構和開發商等提供直接購買或融資業務。
彭博資料顯示,在截至去年底的2013財年,KKR的公開市場收入3.3億美元,同比增長83%,其中絕大多數來自管理費用的增長;資本市場業務的收入為11億美元,同比下滑11%;而最拿手的私募市場收入同比增長13%,至14億美元,另外私募股權基金貢獻了高達68億美元的收入。
截至5月6日收盤,KKR股價收報22.49美元,今年以來累計下跌2.2%,這使得公司市值跌至186億美元,在全球PE上市公司中僅次于黑石(BLACKSTONE)的329億美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