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4-16 20:11:17
摸著石頭過河的市場,注定行情跌宕。隨波逐流的千萬散戶,難免命運多舛。
用A股見證者謝榮興的話說,最早一批炒股的人中,不少人贏得起輸不起,大起大落之后“喝酒瘋掉的、神經錯亂的都有”。美好回憶不少,但大部分還是酸澀的痛楚。
于是,那些今天依然活躍在股市中的,第一代牛散的故事與經驗,格外為人稱道。
李志林、大老李、楊百萬、應建中,這些常青樹的背后,無不埋藏著改革的伏筆。
當下如火如荼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他們眼里,或許是中國股市最后一波由政策全面推動的投資機會。
改革總會帶來受益者,政策利好的機會,總會被有準備、有遠見的人抓住。

李雙城,人稱“大老李”,曾是上海染化七廠一位再普通不過的工人,后在股市聞名遐邇。擅長談股論金,至今仍有擁躉無數。
李志林,外號“哲學家”,博士出身,走馬燈似地換了多個職業后,手握哲學辯證這個法寶投身股海,在散戶中的影響力經年不衰。
楊懷定,做了20年“草根股神”,你要是問他有多少資金,他準保回答你:不是叫我楊百萬嗎?那就算一百萬好了。
上海灘第一代炒股大戶,是這些名字的共同寫照。
而在今天看來更具故事寓意的是:經歷了A股市場20年牛熊輪回,浪花淘盡英雄,他們是為數不多的幸存牛散。
其實,秘訣并沒有那么深奧。李嘉誠說,地段、地段還是地段;而這些牛散鼻祖們會說:改革、改革還是改革。
【牛散股市】撲面而來的四次暴富機會
A股市場20多年風云變幻,指數跌宕起伏,行情變臉比翻書還快,但親歷其間的資深股民們掰著指頭數一數就會發現,真正可以稱得上“撲面而來”的暴富機會,大概就四次。
也許是注定,這四次機會均由政策推動——認購證、轉配股、B股對境內開放以及股權分置改革。
特別是對見證A股誕生的投資者們而言,認購證和轉配股無疑成就了一段難忘的記憶。
在早期股民中,可以說無人不知大老李。本名李雙城的他,原本是上海染化七廠的普通工人,一紙認購證,讓他看到了絕佳機會,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上交所開業后,中國資本市場股票發行與交易兩個輪子同時啟動。1991年,上海先后發行興業房產、浦東大眾兩只股票,由于購買的人太多,以至于發行時甚至需要大量警察維持秩序。
于是,當時主管證券市場的上海人民銀行決定,1992年發行的股票,采用憑股票認購證搖號中簽認股的方法。凡需認購股票的投資者,先要購買認購證,然后根據認購證搖號中簽認股。
即由證券公司根據股票發行情況,一年搖號若干次,如有多種股票在短期內發行,則歸并在一起搖號產生中簽號碼,由投資者認購。股票認購證每份收費30元。
30元,這對當時月均工資僅3、4百元的普通人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一道門檻,令很多人打了退堂鼓,因為如果買了認購證卻沒中簽,就意味著花了30塊錢買了一張廢紙。
而認準機會的李雙成,一戰成名。
他一下子買了3000張,是當時買認購證最多的。“如果這些認購證全部正常申購股票,或許大老李早就是千萬富翁了。”有資深股民說。
據統計,截至1992年2月1日認購證發行結束的時候,一共售出2077665份股票認購證,購買者大多是上海本地市民。
“可惜大老李后來把這些認購證以100元的價格賣出去大半。”有朋友透露,盡管賺了兩倍多,還是讓他痛心疾首。
不過,憑借這些認購證,大老李還是賺到了第一桶金。當時證券營業部大戶室的門檻只有30萬元,他可以堂而皇之地走進去了。
大老李的故事只是一個樣本。現在回過頭來看,這200多萬張認購證,正是改革帶給投資人的第一個超額大紅包。
借助認購證,就可以中簽新股,在當時購買者多股少的情況下,股票價格一飛沖天,有了認購證幾乎相當于穩賺不賠的機會。
有資深股民介紹,如果按照認購證正常申購新股的話,一張認購證可以分四次申購股票,平均每張可以帶來數萬元的贏利,“這就是暴富的機會”。
事實也證明,股票認購證是股市給早期投資者的一次絕佳機會,盡管之后開始向全國推行,但由于后續購買者太多,認購證的中簽率大大降低,再也沒有能產生這樣的財富效應了。
【瘋狂浪潮】靈敏獵手的幸福記憶
錯過了認購證的投資者,無比焦急又興奮地等待著下一次機會。轉配股,成就了他們中的那些靈敏獵手。
用瘋狂來形容這波浪潮一點不為過,收益動輒數倍乃至十幾倍。“幸福來得太過突然”,華聯商廈、東方明珠、上海金陵……參與其中的投資者,大都賺了個盆滿缽滿。
以東方明珠為例,4.5元的配股價,出來的時候是45元,一下子就翻了十倍。
根據投資者老王的敘述,當時在朋友推薦下買了1萬元的上海金陵,沒想兩年后可以流通上市時,一下子賺了十幾萬。
作為我國股票市場特有的產物,由于當時沒有增發再融資,上市公司募資必須通過配股進行,如果國家股、法人股的持有者放棄配股權,將其有償轉讓給其他法人或社會公眾,這些法人或社會公眾行使相應的配股權時所認購的新股,就是轉配股。
而根據當時的交易規則,轉配股在一定時間內不能流通,只能通過分紅實現收益,因為分紅收益寥寥,獲配股份往往不受待見,這時候國家股往往會將自己的配股權讓渡給其他法人或者社會公眾;另外在大股東沒錢參與配股的情況下,也會把配股權讓渡給社會公眾。
這種不能流通的配股,讓靈敏的投資者嗅到了機會。
參與其中的老股民介紹,盡管規定一定時期內不能流通,但是隨著上市公司送股、轉股和配股的實施,轉配股的總數逐漸增大,影響了股市流動性,這使得監管部門開始放行。2000年3月,證監會決定從當年4月開始,用24個月左右的時間,逐步允許轉配股分期分批上市流通。
配股可以流通,一下子解決了其核心價值問題,大股東也有了做高股價的動力。
加上同現在上市公司定向增發一樣,實行轉配股的公司基本都是高成長公司,企業配股資金投資的項目也都是高回報項目,這令配股資金不斷產生新的利潤增長點,其中不乏大冷股份、冀東水泥這樣的經典案例。而且股價處于高位的股票,主力還會趁機拉抬股價。
“正是賣了上海金陵后,用賺的錢付了房子首付。”老王感慨,現在房子漲了近10倍,“真是好事兒都趕上了”。
至于隨后的B股投資行情,主要被少部分嗅覺靈敏且有門路的投資者抓住了。
2001年2月19日,證監會發布境內居民可投資B股市場的決定,但同時規定了境內投資者新入市的資金要到當年6月1日方可進場,這也使得此間股市有巨大利好支撐從而誘發大漲。
政策公布后的第一個交易日,由于大量買盤以漲停板的價格參與集合競價,而賣出盤寥寥無幾,B股全線無量漲停。這種連續漲停的狀態一直從當年2月20日持續至3月6日。從3月7日打開漲停板之后至5月31日,場外資金的大量涌入推動起井噴行情,兩市均放出了2001年度的天量,期間B股大漲近200%。
有意思的是,當境內投資者可以購買的時候,境外主力資金已經開始撤離了,導致6月1日后入市的境內投資者幾乎全線被套。B股市場也從此陷入調整,其中上證B股指數最高跌幅達46%。
這波政策行情中,一些嗅覺靈敏的投資者通過到境外開設賬戶,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股價就實現了數倍的收益。
老王的一個朋友,此前買入鋼管股份(現寶信軟件)一年多,盡管成本只有8美分,但是并沒有賺多少,后來在上述行情中,全部以一塊多美元拋出,獲利十幾倍。
B股行情之后的股權分置改革,則成就了更多股市牛人的美好回憶。
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完善市場基礎制度和運行機制的一次根本性變革,股權分置改革被譽為中國股市的劃時代里程碑。隨著股改全面推進,市場一掃2001年開始的連續5年的陰霾,上證綜指從1100點附近一路高歌猛進,2007年10月16 日觸摸到6124.04 點,指數漲幅超過5 倍,如此波瀾壯闊的行情,造就了無數投資神話。
在上述整體性行情中,不少投資者買入鋼鐵有色等大盤藍籌,年均收益四五倍的比比皆是。不過,盛極而衰,股權分置改革也透支了投資者的心理熱情。
永遠的甜蜜回憶,只屬于幸存的牛散。
【牛散心聲】特殊年代的渴望宣言
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股市,受制度、市場以及投資者結構等因素的影響,跌宕起伏,過山車行情頻頻發生。但20多年來,造就牛散的原始動力沒有改變,那就是投資者希望借助股票,改善命運的渴望。
李森發,被早期股民稱為“小山東”,兄弟姐妹多,父親做炒貨小生意,生活艱辛,貧窮給他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股市,聽說一天可以賺幾千元,李森發豁出去了。
幾年的積蓄,一下子全部買入“小飛樂”股票。幾個月后,李森發擇機賣出,換來了7萬元的回報。
相同的命運讓很多人發出了和“小山東”一樣的渴望宣言。
中國第一代股市牛人中,除兩位具有博士文憑、個別人具有大學學歷外,大多僅有中學甚至小學水平。很多人是“上山下鄉”回城知青,對股市這種可以一夜暴富的新事物不熟悉,卻無比感興趣。
除了大老李,后來被稱作楊百萬的楊懷定,此前在工廠里做倉庫保管員,每月60多塊錢的工資,吃不飽,但餓不死。對那時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心有夢想的楊懷定來說,這顯然不是理想的生活狀態。
可誰也沒想到,股市隨后的表現讓他們悲喜交加。
1990年底到1999年,市場經歷了五次牛熊輪換。第一次大牛市,時間是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以后,掛牌股票僅8只,當時實施1%漲跌停板限制,股指從96.05點開始,歷時2年半持續上揚,最后竟達到1429點,兩年時間漲了十多倍,即使是2007年的大牛市中,也未見如此漲幅。第二次牛市中,三個月大盤漲幅就高達303%;第三次牛市中,一個半月大盤漲了兩倍。
盛極而衰。迅速上沖之后,市場也就開始價值回歸,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僅半年時間,股指又從1429點下跌到386點,跌幅達73%,下跌之迅猛,同樣不遜色于2008年的大跌。
如此急劇跌宕的行情下,早期投身股市的不少人都被無情地淹沒了。
上海灘第一代炒股大戶中,目前依然活躍的,僅有李志林、大老李、楊百萬、應建中等。大部分的早期牛散,各領風騷3、5年,最終都從市場“消失”了。
而第一批炒股大戶中的幸存者,大多是抓住了認購證或者炒賣國庫券等機會。
“主要是運氣好。”目前依然活躍的李志林對記者說,“當時股票作為新興事物,參與的人還不多,很多人誤打誤撞就進入了市場,又恰好運氣好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股票市場還有一個頗有趣的細節。
從上交所成立到本世紀初,基本處于無股不莊時代,由此導致的頻繁過山車行情看得人心驚肉跳。但受到信息溝通的條件限制,當時又沒有網絡交流平臺,投資者只能通過傳統方式交流。上海“黃萬國”街頭股吧應運而生。
老股民說,那時在黃浦區萬國證券營業部門口,每天收盤后都會聚集眾多股民,很多投資者直到深夜還在聽專家解盤。
這些堅守街頭股吧至深夜的人們,無不懷揣夢想,求知若渴,寄望通過股市改變自己的命運。其中,不少人從那里走向了大戶室,走向了自己的投資殿堂。
【遙望風光】后無來者的掘金節點
今天再度遙望上海灘第一代股民,按當時“黃萬國”營業部總經理謝榮興的話說,除了少部分人有美好回憶,大部分只有酸澀的痛楚。
曾經聲名顯赫的“三只領頭羊”,指的是三個姓楊的大戶,現在只剩下楊百萬一個人撐場子了。上世紀90年代初就坐擁3000萬本錢的楊衛國,在賠光所有錢后,精神失常,落魄街頭。
謝榮興說,最早一批炒股的人中,不少人贏得起輸不起,大起大落之后“喝酒瘋掉的、神經錯亂的都有”。“和我一起的第一代投資者中,只有少數人至今仍活躍在股市中”大老李說。
而這些幸存者的共同秘訣,就是通過政策來把握市場機會。
在大老李看來,炒股要看清大勢,才能賺到錢。李志林說,中國股市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產物,除了帶有股市的一般規律外,更帶有中國特色。市場很大程度上受政策主導,投資者一定要看懂大方向,自上而下進行選擇,才能找到相對確定性的機會。
“過去,股市基本上就是政策市。”資深股民老王也認為,政策變化會迅速傳導到股市,而觀察政策需要甄別信息,“炒股要關注人民日報和新聞聯播,尤其是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會對市場起到風向標作用”。
在1999年的5·19行情中,受網絡股帶動的股市突然爆發,隨后多日大盤瘋狂上拉,導致部分投資者對行情能否持續開始存疑。6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 規范發展》,文章對上漲行情給予了充分肯定,指出5·19行情不是過度投機,而是反映了宏觀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和市場運行的內在要求,是正常的恢復性上升。要求各方堅定信心,發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
16 日,上證綜指大漲5.23%。老王自己就是看到人民日報的文章,堅定選擇了億安科技,“6月下旬不足30元買進,拿了8個月后,100元賣掉,把前幾年虧的全賺回來還不止。”
硬幣總有另一面。政策市下,人民日報不僅擔當過大漲推手,也曾被視為砸盤黑手。
1996年,上證綜指從1月中的512點飆漲至12月11日的1258 點。5天后,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大盤連續暴跌兩天,上證綜指分別重挫9.91%、9.44%,部分個股連續跌停。
如此這般的股市,讓李志林等一眾牛散對政策機會格外敏感。
對于當下的投資機會,他們紛紛表示: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是政策紅利帶來的最后一波整體性機會。
在李志林看來,通過不斷深化改革釋放紅利是既定之策。無論從政治周期角度還是經濟現狀角度,貫穿了30年的國企改革正進入一個新的窗口期。
“頂層設計將落到產權這一核心命題,隨著發展混合所有制加速推進,有助于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對于占上市公司總數過半的國有資本來說,占滬深兩市六成以上市值的資產等待重估。”
包括李志林在內的牛散鼻祖們忠告:如果國企改革得以很好落實,帶給股市的,將是一個堪比股權分置改革的投資機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