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4-04-08 09:58:23
分析人士指出,我國雖然公布了《物業管理條例》,但是部分城市并未認真貫徹執行。一些小區開發商與物業公司相互勾結,“打劫”業主合法權益,有的行政管理部門也參與“分肥”。
專家指出,盡管公共維修基金是屬于業主集體的錢,但使用時往往門檻高、程序繁瑣,而資金管理部門也很少主動及時向業主告知用途、結余等信息。
數據統計顯示,北京市自從1998年實行公共維修基金制度以來,截至2013年底累計金額約達到350億元,使用額約8億元,使用比例僅為2.3%。大量資金仍在“睡大覺”。
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地區存在坐吃“維基”利息的現象。相關的管理部門將結余基金產生的利息,變成了自己的“小金庫”。南京市的一個小區,曾有近300萬元的公共維修基金利息,被當地住建部門挪作他用。
除此之外,綠化養護費、水箱清洗費等種類繁多的收費,也讓不少業主覺得交的不明不白。
“以前,小區里種了些花草,但物業公司給鏟除了,說是要種‘更好看’的,但后來新種的還是同一種。”北京一小區的業主何先生認為,這樣的“重復建設”不但浪費了開支,而且有利用業主無法監督而虛列項目“洗錢”之嫌。
侵占業主權益,賬目從不公開
通過走訪,記者了解到,部分城市的小區物業管理用房被計入了公攤面積,但卻被開發商用于租售獲利。天津、鄭州等城市已出臺規定,明確要求物業管理用房由開發建設單位無償提供,不得計入公攤面積,產權歸全體業主所有。
“小區的游泳池、羽毛球場、網球場等,原本是歸業主集體所有的權益,現在卻被開發商長期侵占。”北京市蓮花橋附近一小區業主告訴記者,小區開發商侵占、轉移業主權益獲得了五、六百萬元收益,但并未向業主公布資金去向。
在武漢,也有小區業主透露,本已納入業主公攤面積的地下車庫等,在開發商等方面的“努力”下,“搖身一變”成為有關部門的福利。
利益糾葛之下,小區物業管理收支狀況并不透明。宮步坦認為,小區收取的相關費用應由業主委員會支配,賬戶要接受業委會監管,并向全體業主公開。“現在矛盾聚焦點在于各類收費成為一筆糊涂賬,這些資金的使用亟待公開透明。”
“一些物業公司與開發商是‘利益共同體’。”湖北省物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建國指出,這些公司要么是開發商的下屬企業,要么是開發商選定的企業,當然維護開發商利益,也與開發商私底下簽有協議,從各種費用中抽取好處。“有的社區,居委會也與開發商有利益聯系,其辦公用房也是開發商提供的。”王建國說,有些地方還明確提出了“每100戶不低于20平方米辦公用房”的標準。
專家指出,多重利益相互交織,導致一些社區行政和物業管理問題叢生。只有對癥下藥,清理“糊涂賬”,斬斷相關“利益鏈”,才能維護業主權益。
鏈接://fangchan.21cbh.com/2014/4-7/yMMDA1NzFfMTEyNDYyMA_2.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