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4-04-02 10:07:55
剛剛受到工行掣肘的支付寶,如今又面臨著一個大客戶的失去。這個客戶就是易迅。
娛樂寶造就全民“投資樂”阿里攻城略地打造“商業帝國”
阿里稱娛樂寶非互聯網金融產物,未來可能會繼續擴大融資金額
近期,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部推出的新一代“寶寶”產品——娛樂寶,無疑是賺足了眼球,28日上午10點,阿里娛樂寶平臺預約人數突破20萬人大關,而在娛樂寶平臺剛上線兩天時間,已有超過24萬人搶先預約自己喜好的影視娛樂項目,爭當“電影投資人”。對著自己喜愛的明星說:“我是你的投資人你知道嗎?”不再是一句笑話。
定位“娛樂創新”
起步100元的投資,這使得娛樂寶最大的噱頭就是:讓每個人都能成為高大上的“電影投資者”。
而在這高大上的背后,有人質疑,娛樂寶模式就是當前流行的“眾籌”概念?對此,阿里數字娛樂相關負責人表示,娛樂寶定位于影視娛樂行業的一個創新之舉,并非互聯網金融的產物,而眾籌項目“不能以股權或資金作為回報,項目發起人更不能向支持者許諾任何資金上的收益”,這與娛樂寶平臺上能提供預期資金收益的保險理財產品,有著本質區別。
那娛樂寶究竟為何物?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表示,娛樂寶就是通過我們和國內最好的金融機構的合作,讓用戶通過購買保險產品來參與和獲得我們更多的影視內容的娛樂權益,能夠更多的參與到內容的制作和內容的分享過程當中。
據記者了解,“娛樂寶”背后對接的是一款名為“國華華瑞1號終身壽險A款”的投連險產品,投連險的資金投向是一個信托項目,即由阿里巴巴籌集網民資金,通過國華人壽設立的投連險產品投向信托項目,再由信托公司投給電影制作方,以此達到電影制作方的融資目的。國華人壽表示,這款產品的投資金額上限為1000元,預期收益率為7%,但是不保本不保息,且1年內退保會有資金損失。
可見,娛樂寶實際上就是一款保險產品與互聯網金融相結合的產物,且對投資者而言,娛樂寶盈虧自擔,這就不得不強調風險問題了,與此前余額寶版萬能險不同,娛樂寶對應的是一款投連險產品,而投連險最大的特點則是不保本不保底,投保人無法再奢望萬能險所擁有的2.5%承諾收益。
對于投資電影的風險,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影其實屬于高風險投資范疇,這意味著“娛樂寶”有不小風險:據不完全統計,在2007年到2013年的433部國產電影中,國產片總體虧損,累計投資回報率為-42%,成功上映的比率僅為5.3%。雖然近年來國產片投資回報率大幅回升,但是,國產片的成功率也僅從2007年的1.6%提高到了2012年的9.3%。也就是說,最終每年只有不到10%的電影能夠成功上映,而上映了不一定能盈利,盈利了不一定能夠保證收益率。即使能取得7%的收益率,似乎也不足以彌補風險。可見,投資人可不是那么好“玩”的。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的文化金融“第一槍”已經成功吸引了眼球,讓人不得不服。
阿里動作頻頻
自從遭遇了微信紅包“珍珠港”式的襲擊后,阿里巴巴憋足了一口氣要把風頭搶過來,娛樂寶的大受追捧也已經預示了其戰略的成功。
有業內人士分析,營銷和推廣才是娛樂寶要達到的首要目的。娛樂寶通過引導用戶娛樂消費的參與感,進而讓阿里巴巴大舉拓展數字娛樂業務的形象深入人心,阿里巴巴還能借此走進影視投資鏈條。此外,擁有多樣化產品線的阿里巴巴,很快就能夠將用戶投入到娛樂寶里的金額,轉化為對于產品的消費。如投資人將來可以折價購買電影票、游戲幣等,阿里巴巴將輕松實現更多銷售額。
不僅如此,在推出新產品的同時,阿里也沒忘了自己的“收購大業”,3月3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阿里巴巴將以53.7億元港幣戰略投資銀泰商業,雙方將整合優勢資源,構造打通線上線下的未來商業基礎設施體系,并對社會開放,推動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經濟融合。
可見在國外奔走上市的阿里,絲毫沒放松自己在國內的商業動作,據了解,本次合作中,銀泰商業將按每股7.5335港元發行約2.2億股股份,以及總額約37.06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予阿里巴巴,涉及金額共約53.7億港元。而在完成發行新股后,阿里巴巴將持有銀泰商業9.9%股份,假設可換股債券獲悉數行使轉換為股份,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將進一步升至26.13%。
值得一提的是,雙方約定在未來三年內,在相關法律法規許可的前提下,阿里集團可將可轉換債券轉換為銀泰商業的普通股股份,從而使得阿里集團最終在銀泰商業的持股比例不低于25%。
對阿里而言,此次合作最重要的意義并非在銀泰一家,一旦模式成功,復制到其他商場超市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大大增加對資本和市場的說服力。阿里巴巴昨日也表示,與銀泰合作的這套體系將對全社會開放,為所有的線下各大商業集團、零售品牌及零售商服務。
鏈接://biz.21cbh.com/2014/4-2/yNMDA0MTVfMTExODYyNg.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