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3-14 09:46:25
自去年起,乳業兼并重組細則何時出臺,一直牽動著國內各大乳企的心。盡管如此,一些乳企已經開始兼并重組、引入戰略投資者。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來,中國乳業形象一瀉千里,其間有關方面多次治理整頓,但始終難以恢復消費者對國產奶的信心。
自去年起,乳業兼并重組細則何時出臺,一直牽動著國內各大乳企的心。盡管如此,一些乳企已經開始兼并重組、引入戰略投資者。
國產奶粉行業現狀如何?兼并重組是否能改變中國乳業的深層次問題?對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采訪了著名奶業專家王丁棉。
談質量:翻天覆地但仍有不足
NBD: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近幾年奶粉安全性方面有什么變化?
王丁棉:如果以三聚氰氨作為分水嶺的話,無論是奶源還是產品質量,算是天翻地覆的變化了。之前處于無政府狀態,沒人管,現在專門有一些人管,檢測密度比之前多了好幾十倍,檢測密度、檢測內容之前沒有確定的,現在全部都明確化,奶源、用料、產品幾個環節都在加強檢測。
這是一個總的評價,但不見得這幾年就沒有產品質量事故。雖然沒有三聚氰氨那么嚴重,但也有菌落超標、重金屬等問題,也就是說還沒達到100%的放心程度。并且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企業也沒有完全解決,目前仍有摻水、作假、使用過期原料等現象。
NBD:現在從整個乳產品的產業鏈來說,生產、流通都是不同部門負責,您覺得現階段的監管方式合理么?有啥需要改進的地方?
王丁棉:現在,原料基本是農業部在管,生產環節是質監部門負責,流通是工商部門在管。在現行體制下,不實行分段管理很難,類似美國“一管到底”的模式,我們還不成熟,一下子轉變還是有點難度。
NBD:整個改革的趨勢是怎樣的?
王丁棉:從先進性和效率來說,一個部門全部包到底最好,但一下子做不到,因此要逐步改革。
談奶源:主張家庭牧場模式
NBD:去年下半年,奶源比較緊張,有一些摻水現象,導致部分奶源質量也不高,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王丁棉:恒天然事件影響了部分進口,那段時間企業幾乎必須要使用國內的奶源。但養殖戶缺乏好的政策支持,不賺錢就不得不殺牛退市,加上去年天氣炎熱,疫情相對嚴重,大企業又在搞產品結構轉型,放棄一般的大眾化常規化的產品或減量,要做高端產品,這些都加重了奶荒。
NBD:去年養殖戶大量退出,但不少企業又在投資這個牧場。
王丁棉:之前我們很多牧場是小型牧場,一般也就100多頭牛,但是忽然要做大型牧場,數量達到1萬多頭,這是兩個極端。其實中國的土地、飼料供應、規模效應等,最適合1000到5000頭的規模。
其實我主張鼓勵做廣東福田這種家庭牧場模式,300頭以上,到1000頭左右,牧場直接對奶廠,中間不要奶販子。
談兼并重組:中小乳企不想被兼并
NBD:我國有數量不少的中小乳品企業,他們的生存現狀如何?
王丁棉:從春節到現在,我一直在跟中小企業溝通,我收集的信息顯示,他們一直還可以。
不少中小企業有兩點基本想法:一是不想大企業來兼并他們;二是不想政府通過提高門檻把他們踢出這個行業。他們有很頑強的生命力,主要做區域市場,經營成本低,而且能充分利用國際資源。這種企業沒有一家想被兼并。
NBD:從目前的兼并重組來看,大多是大企業兼并,小企業被收購的并不多。
王丁棉:兼并不一定要大企業對大企業兼并,強強兼并沒有意義,并且大不等于強,兩個經營很差、信譽度很低的大企業兼并,也不一定就強。因此,應該是大企業跟中小企業兼并,更實在的是中等企業跟中等企業兼并,甚至中等企業跟小企業兼并,能夠有效利用雙方的資源,并發揮小企業的活力。
另外,兼并應該有一個原則,那就是雙方要有意愿,要有需求,要有利益,這個利益還要雙贏。圍繞這個原則來做,不管企業多大多小,也不依靠政府力量主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