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5 01:12:0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春燕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趙春燕 發自北京
從口罩、空氣凈化器、祛痰止咳藥的突然火爆到環保股在霧霾天氣的突出表現,這一系列由環境因素誘發的商機正在攪動商家的神經,“霧霾經濟”的走紅已讓人難以忽視。
去年以來,大規模的霧霾天氣幾乎席卷了大半個中國,首都北京霧霾頻發的問題已經引發了全民關注甚至是吐槽。吐槽之余,大家戴上口罩、買來空氣凈化器,或者在難受時吃點祛痰止咳藥。一陣霧霾帶動一陣熱銷,越是頻發的霧霾,意味著市場對環保行業的需求更大。對于這類“霧霾快消品”商家而言,商機是否會隨霧霾消散而終止還是要打上一個問號。
相比制造、銷售防霾產品而言,另一種由霧霾引發的大變革在發生。近兩年,在政策層面,國家對環保產業及新能源行業的扶持政策接連頒布,針對能源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在加速推行。
“兩會”召開期間,霧霾問題再次成為熱點。昨日(3月4日)中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傅瑩在回答記者問及的霧霾問題時表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可以說是同呼吸、共命運。霧霾的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中國一些城市標志性的難題,而且范圍還在擴大。”
實際上,霧霾的頻發正在促使管理層下定改善大氣環境的決心,例如京津冀以及更多省份的“控煤令”,特別是河北省“砍”產能政策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些更加明顯的變化發生在新能源行業,作為清潔能源,風電、光伏等產業去年以來正逐漸走出低谷,亦被政策賦予更多的 “優待”,并寄予更高的新年發展目標。國家電網亦在年初提出了新年重點工作目標:核準并開工“6交4直”的10條特高壓線路,國家電網表示,此舉有助于中東部減煤抗霾。
筆者看來,霧霾或許并非導致新能源行業加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但是當同在一片天空下的你我他都深受霧霾之困時,一場加速的能源產業調整由此開啟,這或許才是霧霾最大的商機所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