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3 01:18:2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笛
每經記者 趙笛
昨日(1月22日),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并將于2014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
《條例》對污染環境的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且罰無上限。由于《條例》將責任劃分至各級政府,并將進行公示,且要求排污企業進行嚴格的自行監測,分析人士認為,大氣污染監測設備的需求有望在政策的扶持下大幅增長。
治理大氣成各地工作重點
根據《條例》內容,北京大氣污染防治應當以降低大氣中的細顆粒物濃度(PM2.5)為目標,堅持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控制污染物排放,嚴格排放標準,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濃度控制,加快削減排放總量。
值得注意的是,該《條例》一個重要特點是,法律責任的條款多,對條例中的若干事項設置了一一對應的罰則,占到法規草案總條款的1/3。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柳紀綱表示,其指導思想是提高違法成本,即排污成本要高于治理成本。
而在北京市2014年支出預算中,節能環保支出107.5億元,增加45.1%。其中,新增安排20億元支持清潔空氣行動計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北京市通過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實際上是全國各地向大氣污染開戰的一個縮影。
據公開資料顯示,近日,蘭州市出臺了《2014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河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情況的報告》,該省2013年關停取締重污染企業8347家,并全面禁止秸稈焚燒;山東省決定加強重點行業脫硝脫硫、城區裸露土地綠化和建筑揚塵綜合整治;而廣州市將垃圾焚燒項目安排將列入重大決策范疇。
根據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規劃》,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治理目標不可謂不高。
監測設備需求有望大增
目前,環境保護部已與31個省區簽署《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明確各地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環境保護責任。《條例》也同樣體現了這樣的政府責任制。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由于責任落實到各級政府,隨著各級政府對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視,各地政府和環保部門有望加大對監測設備的采購,這無疑將增加大氣污染監測設備的需求。
另一方面,該《條例》對大氣排污企業的監測也提出了高要求。
《條例》顯示,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單位,除了“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設置監測點位和采樣監測平臺,保證正常使用”以外,還“應當按照規定對其所排放的大氣污染物進行自行監測,原始監測記錄應當至少保存三年”;此外,對于電廠、使用額定功率14兆瓦(含)以上燃煤鍋爐的單位及其他列入該市自動監控計劃的單位,“應當安裝運行管理監控平臺和大氣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與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
“先監測、后治理是環保工作的必經之路。”平安證券分析師于振家指出,2013年上半年我國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制造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到78家,主營業務收入約為76.0億元,同比增長14.60%。利潤總額約為5.6億元,同比增長15.73%,展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
興業證券分析師汪洋也認為,環境監測是環境監管的量尺。環境監測行業將受益于參數增加、分析溯源及費改稅和排污權交易等多項環保制度性安排。環保監測行業或存在超預期增長,小市場或存大爆發。
三公司有望直接受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A股中涉及大氣環境監測且地處北京周邊的企業主要有先河環保(300137,收盤價21.98元)、雪迪龍(002658,收盤價22.4元)和航天科技(000901,收盤價15.27元)。
資料顯示,先河環保主營環境監測系統,空氣質量連續自動監測系統占公司主營收入的比例超過70%,且毛利率高達近50%。2013年前三季度,先河環保凈利潤增長近16%,這主要得益于PM2.5等顆粒物監測儀器的增長。昨日。先河環保的股價在午后大幅拉升,一度接近漲停;
雪迪龍的主要優勢在工業污染源煙氣連續監測,2013年前三季度,雪迪龍凈利潤同比增長28%,主要受益于2013年脫硝監測市場呈爆發式增長,環境監測業務營收同比大增。東北證券預計公司空氣監測、PM2.5監測儀2014年有望實現銷售。
航天科技主要通過其控股子公司北京航天益來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從事環境監測。該公司主要產品有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等。2013年10月18日,航天科技收購關聯方股權,將對航天益來科技的持股比例提升至了82.2%。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底,北京市科委授牌航天益來成立下屬單位“北京市氣環境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為北京市防治大氣污染的核心單位,該中心重點圍繞空氣、廢氣等監測領域,開展環境監測布點技術、采樣技術、分析測試技術、綜合評價技術等研究。
《條例》對行業利好幾何?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采訪了相關公司。
“具體需求還是應該問環保部門比較好。”先河環保董秘王少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大氣監測設備主要來自于環保部門的采購,此外排污企業也有監測設備的購買需求。但《條例》對公司的影響,他還沒有看到文件,暫無法預測。而對于監測設備的未來市場,他表示,關鍵要看政策和環境部門的需求。
另外,航天科技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由于還未看到具體文件,且環境監測是子公司從事的業務,所以具體還不太清楚。該工作人員表示,航天益來的環境監測設備的客戶包括政府和企業兩大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