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個股聚焦

每經網首頁 > 個股聚焦 > 正文

華誼兄弟股價大跌后大漲 “觀影炒股”模式遭拷問

2013-12-23 01:24:2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皇甫嘉 趙陳婷    

每經記者 皇甫嘉 趙陳婷

上周五(12月20日),華誼兄弟(300027,收盤價30.43元)宣布電影《私人訂制》上映首日拿下8400萬元票房,創下華語片票房紀錄;上周六,公司總裁王忠磊表示,該片單日票房已過億元大關。同時,公司方面對“爛片說”予以了反擊,認為“個體觀眾”并不代表所有觀眾的看法。

對于邀請機構投資者觀看首映被質疑涉嫌信披違規,華誼兄弟表示,這符合行業管理以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不過證監會對此表示已“關注”,將會跟進;律師則表示,希望出臺行業細則予以界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盡管華誼兄弟股價在暴跌后強勢反彈,但股價的劇烈波動也意味著在2013年大行其道的“觀影炒股”投資模式,面臨極大的考驗。

《私人訂制》首日破紀錄/

12月20日中午,華誼兄弟公布了《私人訂制》首日的票房,自18日22點公映之后,該片26個小時內取得了約8400萬元的票房,打破了由《西游降魔篇》保持的華語片首日票房紀錄。據公司總裁王忠磊微博透露,上周六《私人訂制》單日票房過億元,再破《西游降魔篇》紀錄。

面對充斥市場的 “爛片說”,上周五華誼兄弟表示,放映現場各界觀眾對影片反應積極,首映活動中個體觀眾的觀影感受不代表公映期間所有觀眾的觀影感受。

同時,公司也通過官方微博予以了回擊,文章摘用了十位券商分析師的觀點力挺《私人訂制》,認為其票房依然值得期待。

但在時光網、豆瓣網上,對《私人訂制》的口碑依然無太大改觀,評分分別為5.9分、5.3分,顯著低于本月上映的其他熱門電影。

為什么影迷的口碑差,票房還是創紀錄呢?

中投顧問傳媒研究員蔡靈對記者表示,一部電影的口碑和票房并不一定成正比,像《小時代》、《富春山居圖》上映時口碑也不理想,但最終票房成績也還不錯。同時,賀歲檔上映的電影中,《私人訂制》的題材與賀歲檔是最為契合的,排片率也較高,因此帶來了破紀錄的票房。

樂正傳媒研發與咨詢總監彭侃認為,從商業投資看,作為《私人訂制》的投資方,華誼兄弟這次肯定是成功的,僅憑借影片廣告植入和其他衍生品就可能已經實現盈利。在史上最高排片率的影響下,該片很可能會創下單片票房最高紀錄。

據悉,首映日《私人訂制》占據了影院的半壁江山。根據全國主流院線的統計數據,該片在全國20個大中城市的排片率高達50.33%,觀眾選擇并不多。因此有業內人士指出,《私人訂制》票房有虛高之嫌。

證監會關注信披問題/

由于邀請了多位機構投資者提前一日觀看了《私人訂制》首映,在口碑不佳的影響下,華誼兄弟18、19日兩天連續大跌,其中18日甚至跌停。對此有觀點認為,機構投資者由于先獲得影片的全部內容,他們有可能利用這些消息在這兩天提前套現離場,因此華誼兄弟這一行為涉嫌信披違規甚至內幕交易。

對于上述質疑,華誼兄弟也在20日通過公告進行了解釋。

公司表示:“影片與觀眾見面前舉辦各類型試映活動為行業慣例,也是公司多年來的常規經營活動之一,這種活動符合行業管理以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

上海東方劍橋律師事務所吳立駿律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每個行業的信息披露都有一定的行業特性,在沒有細分行業披露準則的情況下,華誼兄弟是否信披違規難以判斷。

“電影是否好看是主觀判斷,并不是客觀事實,所以不能說華誼兄弟一定違規。不過,影視行業比較特殊,建議證監會需要出臺細則,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因為對中小股民來講確實存在信息披露先后的不公平現象。”吳立駿表示。

針對在影片公映前先行組織機構試觀看影片可能涉嫌信息披露違規的問題,20日下午,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證監會已經關注到相應的情況,這是資本市場的新情況、新問題,監管部門將進一步跟進,進行了解和研究。

券商:影視業將告別“炒票房”

在國產電影在票房頻頻創出新高的背景下,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也緊隨票房而動。1年前 《泰囧》上映并大賣,光線傳媒的股價在今年漲了6倍以上;《致青春》上映后一月內,其股價累計上漲了29.96%。去年年底,華誼兄弟投拍的《一九四二》上映當日,公司股價慘遭跌停。

正是看到股價與票房息息相關,A股市場也隨之誕生了一種全新的投資模式——觀影炒股,投資者樂此不疲。但這種模式并非完全奏效,《私人訂制》就是其中一例。

盡管《私人訂制》創下了華語片首日票房紀錄,且20日股價在大盤大幅下挫的情況下逆勢大漲4.93%;但從首映次日起,其股價三日累計跌幅還是高達10.85%。安信證券近日就指出,2014年中國影視行業將告別炒票房,進入拼格局的新階段。

不過分析師蔡靈則認為,“觀影炒股”的模式依然會持續下去,首映口碑不佳機構大舉賣出便是這一模式的最好解讀,20日中午公告票房成績之后華誼兄弟下午領漲傳媒板塊也是證明,但投資者也會從這次的經歷中學到一些經驗,不會過多地關注電影的口碑。

盡管口碑不一定和票房成正比,但部分業界人士擔憂的是,華誼兄弟“馮小剛+葛優”這個黃金組合的品牌影響力還能強勢多久?

“這部作品對馮小剛和葛優二人的品牌號召力肯定是有消耗的。華誼在影視板塊需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不能光依靠名導的品牌,要在劇本創作和新導演培養上花更大功夫。”彭侃認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