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1 01:27:3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今年對信托行業可謂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年。平凡指的是,今年信托市場的發展穩步向前;不平凡則是指,其資產規模突破了10萬億大關。
其實,早在去年市場就已經預測信托資產規模會在今年達到10萬億,所以這個數字并沒有掀起市場太大的波動,但由此卻引爆了“信托行業拐點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無論是資產規模季度增速還是產品平均收益,信托業在今年均略有疲憊之態。也許就此斷言信托行業的規模擴張已經迎來拐點還為時過早,但在泛資管時代,面臨銀行、保險、基金、券商等多方面的競爭壓力,信托行業“以創新求發展”的業務模式拐點,或許已經真正來臨。
發展速度或放緩
中國信托業協會5日發布數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合計為10.13萬億元,突破10萬億大關,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達到60.3%,實現利潤總額389.84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無論是資產規模季度增速還是產品平均收益,信托業在今年均略有疲憊之態。截至到三季度末,今年信托資產規模季度增速環比均呈現下滑走勢,前三季度增速分別為16.9%、8.3%、7.16%;與此同時,信托產品前三季度的產品平均年收益分別為8.99%、8.64%、8.77%,而去年四個季度信托產品的平均年收益均超過9%。
中國信托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向記者表示,支撐信托業過去幾年快速增長的主導業務模式是非標準化的私募融資信托,而“泛資產管理”政策正在日益削弱信托行業的這項制度紅利,加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取向和經濟下行周期的開始,使私募融資市場呈現出需求遞減、風險遞增、競爭加劇的中長期趨勢,由此也動搖了信托業私募融資信托經營模式的市場基礎。
去年5月份,證監會、保監會針對資產管理市場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新政,旨在給其他金融同業的資產管理業務“松綁”,大資管時代來臨意味著信托行業的制度紅利優勢漸行漸遠。今年10月份開始試點的銀行資管類理財產品也將為信托行業的發展帶來壓力和挑戰。
據用益信托工作室統計,單一類信托資產與銀行有關的資金幾乎占到了其整個規模的60%~70%,加上集合類和財產類的銀行資金,可以判斷來源于銀行的資金至少占到整個信托資產總量的一半以上。而記者統計發現,自2012年一季度至2013年三季度末,信托產品中的銀信占比呈現持續下滑趨勢。
多位信托行業研究員亦向記者表示,銀行資管計劃的成行以及規模的擴大,券商、保險公司等的加入均對信托行業構成了很大的競爭壓力,信托業的發展速度將會明顯放緩。
競爭壓力促轉型
對于信托行業是否臨近規模拐點,行業人士持有不同觀點。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師李旸認為,今年三季度信托資產規模增速放緩是其臨近拐點的主要證據。而周小明則從發達國家信托資產規模與GDP的正相關關系出發,認為中國的信托資產規模可以達百萬億級別。
李旸表示,受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影響,未來信托業的發展步伐將會放緩,而信托公司也處在需要轉型的階段,未來只有通過產品創新才能贏得市場。
對信托業前景持樂觀態度的周小明也表示,信托公司需要轉型,但首先必須對未來業務的邏輯起點進行切換,即從融資方的融資需求切換到投資方的投資需求上來,更多地立足于委托端客戶的理財需求開發、設計相適應的信托產品。
提到信托產品的創新,人們不得不將目光定格于中信信托在今年首創的土地流轉信托產品和消費信托產品,這兩款產品可謂開了中國信托業歷史的先河。
除此之外,北京國際信托也推出了針對土地流轉的信托產品,五礦信托則擬成立“五礦信托-影視藝術品投資基金結構化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某信托公司的總裁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信托產品需要創新,但是對于創新模式很多信托公司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而對中信信托的土地流轉產品,他至今仍沒有弄明白其是如何實現盈利的。目前各大公司的積極參與,主要原因是出于如果將來這塊市場做大,現在不參與就會后悔這樣的擔憂。這其實是一種很無奈的局面,因為考慮到信托行業目前面臨的發展速度放緩以及競爭形勢加劇等情況,信托公司不得不積極地進行創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