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0 00:51:0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靜 王健 發自西安
每經記者 張靜 王健 發自西安
截至今年10月底,成立僅一年多的渭北工業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高于全市12.9、6.5個百分點。
對此,渭北工業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以下簡稱渭北辦)專職副主任金乾生表示,現在是舉全市之力來做這個事情,所以發展較快。同時他坦言,渭北工業區目前仍面臨許多難題,“我干了20多年開發區工作,現在感覺越干越難”。
就渭北工業區定位及未來發展等問題,金乾生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
抓工業才能把城市做大
NBD:近10多年來,工業是西安經濟發展的一塊短板。如今西安市政府建設渭北工業區,力圖突破工業短板,這一舉措的具體設想和做法是什么?
金乾生:真正要把一個城市做大,就要抓工業。西安是歷史悠久的城市,主要特色還是在歷史文化,所以每年來旅游的人比較多,但從產業經濟來講,文化旅游只是小經濟。
在國務院頒布的關天(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中,西安的定位是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要作國際化大都市,就要把經濟做強,把產業做大,就得靠工業。所以現在政府抓住了這個要害,打算實現兩個突破,其中一個就是要彌補工業短板。
NBD:渭北工業區和西安其他開發區的區別在哪,它的定位是什么?
金乾生:渭北工業區與西安以前的開發區不同之處在于,它將使西安的產業結構和規劃布局發生很大變化,將從根本上解決西安內生動力和城市規劃優化布局的問題。之前西安一直是在渭河南岸發展,渭北工業區發展起來后,我們將跨過渭河到北岸,讓渭河成為西安的城中河。
渭北工業區有四個定位。第一個定位是西安的工業主要聚集區。將來西安的工業主要聚集于此,尤其是大型制造業,包括老城區的企業可能也要往這搬遷,但這個搬遷不是強制性的,而是通過政策、市場逐漸引導。
第二個定位是西安經濟新的增長極。
第三個定位是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這是核心。現在不能按傳統的模式去發展了,要創新模式。
第四個定位是渭北生態新城。工業區規劃總面積851平方公里,但實際建設面積只有298平方公里,剩下的面積是綠化,主要是生態農業。
變房地產帶動為產業帶動
NBD:您剛才講四個定位中的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是核心,請具體談談。
金乾生:轉型升級包括以下幾個含義:一是開發區模式要轉,房地產要往產業轉;二是產業模式要轉,從招商引資往構建產業鏈轉;三是企業模式要有變化,要從大而全,一家一戶轉向專業化分工配套。
開發區發展模式要轉型,過去全國絕大多數開發區都是通過房地產帶動,但到了渭北工業區,我們要變房地產帶動為產業帶動。怎么產業帶動?以前的開發區就是簡單的招商引資,拼地價,拼稅收優惠,我們要做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所以設了三個產業組團,每個組團都有明確的定位。像閻良是要做航空航天產業集群,而不是只要有企業、有項目都會拉進去。
所以渭北工業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產業的轉型升級,升級往哪升,就是要從低技術、低端制造、低效益向高技術、高端制造、高效益升級。這就特別突出了土地的集約利用,對于占地50畝以下的企業,就不賣地給它了,而是讓其進入中小工業園,給它現成的廠房。
總體而言,通過產業轉型升級,我們希望把渭北工業區發展成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區。
NBD:10多年前,西安曾出臺過一個工業振興計劃,實施效果怎么樣?
金乾生:工業振興計劃還是有效果的,過去10年西安的經濟發展是靠投資拉動,其中就包括工業投資。這些年對經濟發展拉動最大的就是高新區和經開區。靠的就是高科技產業和制造業,所以不能說振興計劃沒有效果,它只是沒有在一個集中的區域內進行。
當時提出工業振興計劃,就是看到了工業存在問題。但是如今以開發區形式來抓工業,這是個創舉,其效果相比過去會更加明顯,這就是改變思路、改變模式帶來的效果。我認為中國的產業升級,就是要往產業鏈集群方向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