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投資理財

每經網首頁 > 投資理財 > 正文

10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信披困局:部分淪為“三無產品”

證券日報 2013-11-19 10:47:38

逾10萬億元理財產品正在規模高速路上持續狂飆,然而其中相當部分的產品卻沒有系“安全帶”——信息披露嚴重缺失。

信息披露方式不確定

投資者“無從選擇”

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制度的本意,是對相關產品的最新進展進行及時的披露和分析,投資者也可以借此了解自身資金的安全性。但目前的現狀是,對于銀行而言,理財產品的公告方式可以有多種選擇,投資者則無從選擇,一旦中間出現信息了解不及時,風險則由投資者全部承擔。

某國有大行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強調,“理財產品存續期間如發生銀行認為可能影響理財產品正常運作的重大不利事項時,包括但不限于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所投資資產質量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其它可能對理財客戶權益產生重大影響的突發事件時,銀行可視情況選擇以下一種或多種方式告知客戶:銀行網站、相關營業網點發布、電子郵件、電話、以信函形式郵寄、手機短信等。客戶應及時主動查詢理財產品相關信息。如因客戶未主動及時查詢信息,或由于不可抗力、通訊故障、系統故障以及其他非銀行過錯原因造成客戶無法及時了解理財產品信息,因此產生的損失和風險由客戶自行承擔”。

一位投資者對記者表示,“其實越是多重信息披露方式,越容易發生信息丟失,因為投資者不知道究竟銀行會選擇哪種方式進行信息披露,又不可能每天既上網站、又去營業廳,再查看郵箱,還得擔心漏接電話”,“最好的方式是投資者與銀行直接約定具體的適合自己的通知方式”。

有銀行業內人士指出,銀行預留的多種信息披露方式實際上可以幫助銀行實現“有限披露”——如果銀行的某些事項是必須披露但銀行并不想大范圍宣傳時,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中覆蓋面最小的方式進行傳播。

相比較而言,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的規定則更明確。該行表示,“銀行調整本產品收費項目、條件、標準和方式,客戶不接受上述調整的。銀行對該產品做出上述調整后應及時書面通知客戶,客戶應在收到書面通知后的3個工作日內日書面通知銀行提前贖回該產品并辦理相關手續,否則視為客戶接受銀行對該產品所做的上述相關調整”。記者張歆

原文鏈接://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1/19/c_125723853.htm

責編 趙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