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八成失敗示警 中企海外涉礦風控當先行

證券時報 2013-11-09 14:13:35

“中國企業海外礦業投資八成失敗!”中國礦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王家華日前在“2013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的一句話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究竟這些企業海外投資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為何仍有大批企業前仆后繼?

常興國表示,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很多國家,由于對國外投資環境不了解,預算嚴重超支是普遍現象。另外,在投資礦種的選擇上也有問題,在鐵、銅、金、鋁、煤、鉛鋅幾個大的礦種里,金礦相對好做一點,而鐵、鉀鹽幾乎沒有成功的,但老撾有近10家做鉀鹽的,加拿大也有好幾家。

“鐵是賤金屬,1噸鐵才值多少錢?必須有很好的基礎設施,在鐵的開發過程中運輸是決定成敗第一位的因素,除了資源本身要好外,能不能運出來?運輸經濟不經濟?這都是問題。如果是在非洲很偏遠的地區,根本運不出來,那這礦又有什么意義?沒價值就相當于失敗。” 常興國說,同樣,鉀鹽單價也很便宜,靠的是量,基礎設施是很大問題,加拿大鉀鹽豐富地區在中部,要運到西海岸有幾千公里的路。

常興國還表示,有的礦本身質量就有問題,企業不懂,以為是鐵就有價值,實際上有些鐵很難選,或者地質條件不好,很難采,很多因素之一都會導致這個礦沒有經濟價值,而本身礦業勘查和開發就是高風險的投資。

不過,在北京雨仁律師事務所主任欒政明看來,思維和文化的差異是導致投資失敗最主要的原因。他認為,在中國國際礦業并購和投資關系中,包括團隊的配合、政治和安全的考慮、法律和執行的力度、資源的判斷、投資的目標及路徑、建設與生產問題、團隊投資的管理和融合、應付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的資本、貿易和結匯的問題等所有這些問題能否處理好,關鍵是中間環節,即思維和文化的問題。

中國鋁業高級副總裁劉祥民則認為,投資項目成敗與否的主要因素不僅僅在于資源的規模和品質,也不僅僅在于基礎設施的開發條件,還取決于項目所在地的政策和法律以及社區的工作環境。

風險管控應先行

“不能因為很多失敗的案例咱們就不走出去了。”王家華說,一個科學的走出去方針需要理性、智慧、技術,特別需要專業的國際化團隊支持。中國罕王總裁潘國成也認為,企業走出去的關鍵就是建立國際化的人才團隊,建立本土化的運營團隊。

“礦業投資高風險、大投入、長周期的特點,使投資人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承受投資開發風險,忍受產出效益緩慢等心理準備。”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副局長琚宜太說。

談到經驗教訓,馳宏鋅鍺副總經理王峰認為,中國企業在境外投資的風險主要包括政策風險、原住民社區關系風險、法律風險、整合風險、環境風險以及技術風險等。面對政策風險時,需要建立投資項目的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實施投資多元化戰略,企業聯盟也非常必要;

對于原住民的風險,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社區關系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及制度;對于法律風險,應建立法律風險預警制度;對于技術風險,可聘請國外知名企業咨詢公司做技術顧問,同時與國內政策性保險公司合作;對于環境風險,可以請國內或國外知名環境公司對項目所在地的環境進行識別和評估;對于整合風險,交易完畢以后,一定要注重執行力。

“總之,在境外礦業投資要走出去,不打無把握之仗。要改變在國內管理企業的理念和模式,建立風險預警制度,這是最重要的。”王峰說。

潘國成也表示,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項目考察和并購的第一步是要有非常清晰的策略;第二步是要進行非常有組織的客觀、科學的全面盡職調查工作,礦業企業在海外投資失敗率在80%,很大問題是在盡職調查階段,盡職調查是整個項目成功的80%;第三步是按照嚴格的程序執行并購交易,避免后續的法律糾紛現象和陷阱;第四步是并購后業務整合,由于文化、理念差別很大,團隊職業化、本地化非常重要。

在風險管控方面,潘國成認為,第一是法律和商務風險管控;第二是成本風險管控,包括并購成本、開發成本、運營成本;第三是人文、環保、社會責任的管控,文化的融合是海外項目運營的最大障礙,團隊本土化是先決條件;第四是技術風險管理,對初次海外并購的企業,不僅要有財務、律師、審計、技術顧問,還一定要聘請并購顧問。

“海外勘察、開發或者是并購收購的過程中,一定要建設一支非常專業化的、國際化的團隊,這是具體項目成功的關鍵,與大形勢沒有關系。” 王家華說,很多企業現在老埋怨大形勢不好,其實是自己不夠努力,他認為上半年形勢沒有那么悲觀,因為主要的有色金屬、鐵礦石都在增量而不是在減量,因此要對全球礦業始終保持信心。

王家華認為,礦業投資前景起碼還有二十年到三十年的黃金期,現階段確實是一個困難期,這是前進道路上必須邁過去的一個檻,并不影響黃金周期。(證券時報記者 張達)

責編 張旭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