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9 01:10:0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10月29日自貿區“滿月”之際,已有8家中資銀行、5家外資銀行進駐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
一位自貿區內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銀行都準備好了,只是分賬核算系統沒有批下來,新業務做不了。”因此,上述金融機構在自貿區內的經營業務與區外別無二致。
不過,進駐自貿區的熱情依然高漲,中、外資金融機構依然積極申請。
對此,上海市長楊雄在第二十五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新聞發布會表示,“現在我要讓大家關于金融服務的激情冷一冷,金融服務更多是促進貿易,而不是服務金融機構。”
靜候分賬新政/
“國有銀行都應進駐上海自貿區,在未來全面放開自由競爭的背景下,最早適應的銀行一定會是最獲利的銀行。”上海財經大學世界經濟與貿易系副主任、上海自貿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波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指出。
“最獲利銀行”散發誘人氣息,中、外資銀行熱情高漲。上海自貿區掛牌當日,工、農、中、建、交、招商、浦發、平安、花旗和星展共10家中外資銀行宣布自貿區分支機構成立,10月期間,匯豐、東亞、恒生銀行也紛紛宣布成立自貿區支行。
不過,中、外資銀行在自貿區掛牌一個月期間,其自貿區分支機構的經營業務與自貿區外別無二致,交行、浦發、上海銀行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銀行靜候分賬核算系統獲批,還盼細則早日出臺。
由于自貿區是在 “境內關外”,居民、非居民以及區內、區外企業仍可在這些銀行辦理業務,但將實行分賬管理,以保證居民與非居民的賬戶有隔離,不會在關內關外隨意劃轉。存量客戶和新增客戶仍可以辦理業務,但是技術系統將自動識別分賬管理。因此,分賬系統是銀行入駐自貿區的重要條件。
“相關賬戶的操作管理、監管要求、數據報送都有區內外隔離的特殊要求,系統要量身定制。”交行副行長錢文揮此前表示。
“其實銀行都準備好了,只是分賬核算系統沒有批下來,新業務做不了。”一自貿區內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掛牌之初,各家銀行已經規劃好了自貿區分支機構的發展策略,浦發銀行上海自貿區分行除設立基本職能部門外,還設立了離岸業務中心、航運金融部、貿易金融部和財富管理中心,重點服務文化產業、融資租賃、航運及大宗產品貿易。
交行上海自貿區分行由總行直接參與管理、考核及資源配置,日常管理由上海市分行負責。上海自貿區分行將在系統建設、資源配置、業務授權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全面對接區內業務發展,實現各項業務先行先試。
平安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李數光曾在一場論壇上展望自貿區,在金融配套產品方面,自由貿易區前景無限,金融機構紛至沓來將成為必然。具體到業務,李數光介紹,銀行可以提供包括離岸金融服務、供應鏈融資服務、國際貿易融資產品、跨境人民幣融資、離在岸聯動產品、保險和綜合金融服務。
進駐熱情不減/
匯豐、東亞以及恒生銀行陸續進駐彰顯自貿區對外資銀行的吸引力,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9月29日在“上海自貿區說明會”上,也曾做出“一旦試驗區方面接到外資金融機構的申請,將按照統一的標準和流程進行處理”的表態,令更多外資銀行對自貿區的態度由觀望轉為期待。
上海財經大學世界經濟與貿易系副主任、上海自貿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波認為,外資行加入上海自貿區自由競爭是好事,但前提是必須放松對它們的限制,同時進入門檻不應太高。
“沒有必要設定過高的準入門檻,如果大部分在華外資行進不去,談何自由競爭?不競爭我們就失去了自貿試驗區的意義,必須百家爭鳴。”陳波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同時,一旦準許外資行進入上海自貿區,必須給予它們與國有銀行平等的待遇,不然上海自貿區的試驗效應就不強了。”
中資金融機構的進駐愿望也非常強烈,上海農商行行長侯福寧曾在9月29日上海銀行同業自貿試驗區業務媒體懇談會上表示,已經向監管機構申請升級自貿區已有支行,此外根據分賬管理獨立核算的要求正積極完善系統建設。
“農商行若加入自貿區得有自己的特色,我們關注自貿區涉農領域,計劃在農產品交易上加大投入力度。”侯福寧說道。
招銀租賃總裁郭光在懇談會上表示,招銀租賃也已申報在自貿區中成立專業子公司。他指出進駐自貿區為實現三個目標,“國際化,中國的金融租賃企業國際化是非常重要的目標;專業化,使我們的航空航運更加專業,在國際市場上增加競爭;差異化,希望通過自貿區設立子公司,提高國際化、專業化,最終實現差異化。”
金融改革何時破題/
對于中資銀行而言,自貿區進駐成功只是一個開端。據 《人民日報》報道,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助理周和華指出,自貿區分行可以為自貿區內的企業和個人提供怎樣的服務,這才是關鍵。
周和華談到,風險控制仍然是自貿區分行的重要任務。他分析說,中國銀行有很成熟的海外運營經驗,但是,也同樣面臨挑戰,因為進入自貿區的分行擅長國內業務,并不擅長國際業務,分行依然面臨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法律風險和洗錢風險。
“隨著業務的逐步展開,問題也許會不斷暴露。但是,各種措施也將會不斷改進,這就是試驗的意義。”他說。
高盛高華近期出具的研報指出,業內專家預計央行將在今年10月底或四季度發布針對自貿區金融開放的政策指導意見。
“他們預計可能選擇已在自貿區注冊的幾個企業(以及幾個與之經營相關的銀行)先行先試,即可能獲準內地與自貿區之間的業務相關的資本開放,如果成功,則企業/銀行的數量有望擴大。利率市場化可能通過浮動利率產品等金融機構產品創新的方式自下而上逐步推進。”高盛高華研報指出。
不過,就在10月27日下午,第二十五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上海市市長楊雄在回答境外媒體記者關于自貿區金融改革的問題時,相對保守。
彭博社引述楊雄的話說:“現在我要讓大家關于金融服務的激情冷一冷,金融服務更多是促進貿易,而不是服務金融機構。”
楊雄稱:“金融改革涉及四大方面,將會適時逐步推出”,此外,他表示,“在國務院批準方案里,對金融改革有明確的內容。一是資本項目的開放,二是人民幣的跨境使用,三是金融利率市場化,四是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至于具體措施,國務院會審時度勢適時逐步推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