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9 00:47:1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明濤 實習記者 覃鈺景
每經記者 劉明濤 實習記者 覃鈺景
互聯網金融、傳媒、手游、自貿區……今年A股市場反復在這幾個熱點上 “糾結徘徊”,縱使資金仍樂此不疲,但隨著時間推移,也總會有些“審美疲勞”。
“十一”長假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逐一揭曉,市場早已“饑渴難耐”,欲挖掘新熱點繼續炒作。畢竟,無論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帶來的石墨烯概念,還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文化傳媒概念的集體躁動,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諾貝爾獎總是能攪動A股一池春水,那么2013年諾貝爾獎的陸續揭曉又將為A股帶來怎樣的風潮?
往昔美景:2010年石墨烯瘋狂/
諾貝爾獎的創立人諾貝爾(AlfedBernhardNobel)在1895年定立的遺囑中規定,把該獎頒給前一年里在自然和社會科學等領域里 “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對于普通大眾而言,這些杰出的貢獻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未必具有非常直接的關聯,比如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發現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法”,又如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有機合成中鈀催化交叉偶聯”。
然而分析人士認為,縱觀諾貝爾獎頒獎歷史卻不難發現,我們今天的生活正是建立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一次又一次的科學發現和創新的基礎上。例如1904年頒獎的六種惰性氣體的發現、1980年頒獎的DNA重組體技術和測定DNA、RNA等鏈狀分子中核苷酸順序的方法、2009年頒獎的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以及2010年所頒獎的從石墨中分理出石墨烯的技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諾貝爾獎與A股的緊密聯系,正是源于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引爆的市場資金對石墨烯概念的瘋狂炒作。
2010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教授AndreGeim和KonstantinNovoselov,以表彰他們對石墨烯研究的貢獻。資料顯示,石墨烯是至今發現的厚度最薄和強度最高的材料,雖然薄到極致卻非常致密,即使原子尺寸最小的氦也無法穿透它。
如今的石墨烯作為世界上最薄卻最堅硬的材料,不僅實現了工業化生產,也被廣泛應用到了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在現代電子科技領域引發了一場新的革命。曾經的手機巨頭諾基亞在今年就從歐盟的未來與新興技術組織(FET)獲得了13.5億美元研究經費,用于石墨烯材料的研究。有網友調侃稱,這顯然是應驗了“三星變大、蘋果變長、諾記變硬”的戲言。
不過,諾基亞研究石墨烯并不是為了“更硬”,相反,是為“更軟”。因為諾基亞看中的是石墨烯的柔韌性、可拉伸性和可變形的特性,這種新材料將主要應用在制造透明觸控屏幕、光板、超級電容甚至是透明電池中的電極材料等,未來的諾基亞手機有望變得更薄甚至更軟。
由此,石墨烯被視為21世紀最具顛覆性的新材料。2010年國慶大假后第一個交易日,遠在大洋彼岸的A股市場炒作石墨烯的盛宴也拉開序幕,中鋼吉炭(000928,收盤價9.76元)在當年10月8日、9日連續漲停,國慶后連續7個交易日上漲,短短7天時間較節前9元的收盤價一口氣上漲了70%,隨后不到一個月之內更是實現了翻倍;方大炭素(600516,收盤價8.50元)則在“十一”長假后一個月內上漲60%,至年底股價翻倍;維科精華(600152,收盤價4.65元)在一個多月時間內上漲了33%,在接下來的半年內則大幅上漲200%;南風化工(000737,收盤價5.71元)在一個月內也上漲了30%。
在隨后的一年時間內,A股出現了“石墨烯潮”,諸多上市公司開始涉足石墨烯領域,而一些被是為石墨烯概念股炒作的上市公司,即便澄清并無石墨烯研發和生產,也依然遭到資金爆炒。
往昔驚悚:干細胞短暫“戀愛”/
有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炒作刺激,2011年,市場對于當年各諾貝爾獎項的歸屬格外重視。不過遺憾的是,當年的A股市場卻對此缺乏興致,比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表彰免疫學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涉及樹突狀細胞的發現和運用,但與之相關的海欣股份 (600851,收盤價7.70元),卻并未得到市場認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2年,隨著莫言入選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名單的消息傳出,市場資金紛紛試水,掀起一波對文化傳媒概念股的炒作浪潮,但最后以出版傳媒為首的概念股卻高開低走,A股市場未能刮出“文化風”。
與之相反,由于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細胞核領域、物理學獎涉及量子光學,則引爆了市場對A股“干細胞”概念股以及量子光學概念股的炒作。
以中源協和(600645,收盤價29.82元)為代表的干細胞概念股,在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公布前后,最大漲幅超過20%,而涉及量子光學概念的大族激光(002008,收盤價10.60元),也走出了漲停板的好成績。
不過,這些市場熱點并沒有能像2010年的石墨烯一樣持續發酵,相反,相關個股多數為“兩日游”、“三日游”行情。開局是美好的,結尾卻略有苦澀,投資者一不注意便會接到炒作的最后一棒,“戀愛期”較短。
今朝期待:福晶科技與北大醫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諾貝爾獎第一個揭曉的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由詹姆斯-E.羅斯曼、蘭迪-W.謝克曼和德國生物化學家托馬斯-C.蘇德霍夫獲得,他們的研究成果是細胞運輸系統的膜融合。不過從節后第一交易日的表現來看,細胞運輸概念未能嶄露頭角,市場資金炒作思路依舊圍繞區域和軟件類個股展開。
昨日公布的物理學獎得主則是預測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發現該“上帝粒子”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下屬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CMS實驗小組中,有60余名中國科學家(其中近40人為中國臺灣地區科學家)參與了相關強子對撞機實驗。四個主要實驗均有中國科研單位和高校參與。而作為福晶科技(002222,收盤價9.02元)實際控制人的中國科學院是研究原子粒子的權威機構,從昨日表現來看,該股可能遭到持續炒作。
今日將公布的化學獎,有預計或由發展了模塊化點擊化學理論的M.G費恩、瓦雷利·福金、巴里·夏普萊斯摘得。據了解,點擊化學在藥物開發和生物醫用材料等諸多領域中,已經成為目前最為有用和吸引人的合成理念之一。因此,該項目一旦獲獎,擁有中國西部最大的生物與化學合成藥物生產、研制和出口基地的北大醫藥(000788,收盤價13.75元)可能得到市場資金關注。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指出,2010年市場之所以會出現對石墨烯的瘋狂炒作,是因為當時石墨烯算是A股萌生的一個新概念,同時由于A股具有石墨烯概念的股票并不多,相關個股具有稀缺性,才使得資金對其進行持續挖掘。此外,這也與當時市場缺少興奮點有關。而縱觀今年的諾貝爾獎候選人及其涉及領域,與A股的聯系緊密度似乎并不算高。因此投資者在對相關個股進行炒作時,還是謹慎為好,這股“諾貝爾獎風”,或許不會刮得那么猛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