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3-09-27 10:35:49
9月26日,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作了《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和新一輪的經濟改革》的學術演講,就結構調整、宏觀調控、土地確權、收入分配、城鎮化、國資改革、民企轉型、中等收入陷阱等八個問題展開全面闡述。
上海遇到的問題是,浙江各個市縣工業也發展起來了,急需骨干工人,就到上海挖。上海農民工到浙江來,給城市戶口,這就吸引了骨干工人向浙江轉移,上海開始緊張。因為這批人一走,上海靠骨干工人的農民工支撐的制造業優勢喪失了。所以上海加快了農民市民化,采取了積分制,千方百計將這些人留在上海。但若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骨干工人遲早還是要流走,農民融入城鎮社會是一個大問題。
另有一個問題值得考慮,中國的城市能容納多少人?如果51%是常住人口,但是實際上城鎮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多。假定中國將來城鎮化率達到80%左右,20年以后或者是30年以后,中國的人口可能達14億多。80%意味著有12億人住在城里。現在,按照常住人口來計算,51%的城鎮化率,城鎮居住人口是6億多,還要增加五六億人進城。
這些人進城之后城里會成為什么樣?有那么多的土地蓋房子嗎?有那么多供人們使用的城市設施嗎?城市容納不下的話,那么生活質量就會大幅的下降。
中國必須走自己的路。我之前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中國國情的城鎮化等于“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三部分所組成。老城區就是現在的城區,重在改造。城里造成污染的企業要往外遷,城里棚戶區拆遷,貧民窟式的街道房子要拆遷,這樣的話讓老城區改造成為適合人居住的居住區、商業區、服務區,這就是老城區的任務。
新城區在遠郊,或者是一些鎮的周圍,主要是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物流園區,它是城市發展自己支柱產業的地方,是新興產業的落腳地。新城區最大的特點是工業進園區,好處一是節約能源,各種設施都可以充分利用;二是污染源集中,便于治理;三是企業相聚在一起,交流機會多,商業機會也多;四是政府可以加強服務。
但是“老城區+新城區”,容納仍然有限,所以中國的特色就是“新社區”。新社區的出發點就是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很多地方已經搞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將居民的村子給遷移一下,蓋上樓房,節約地出來。這樣一來,就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將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起點,把它建設成為新社區。
新社區有五個方面需要做工作:第一,園林化;第二,要走循環經濟的道路,包括垃圾回收和使用、清潔生產、污染清理等等;第三,公共服務到位;第四,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第五,建立社區的管委會,以代替現在的村委會。
新社區是城鎮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免人過多地涌入老城區、新城區,現在全國正在推廣,叫“就地城鎮化”。這對中國來說,對世界的城鎮化歷史是偉大的創造。
城鎮化過程中,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讓孩子能夠融入城鎮社會,和城鎮的孩子們一樣進公立學校,或者是進比較好的學校,這是農民的希望。其次是看病。再其次是養老。所有這些,都需要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解決。
城鎮化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需要研究。第一個問題,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城市建設經費從哪兒來?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現在遇到兩大困難,一是土地財政路已經走到盡頭了,再也沒有地可賣了;第二,要進行城鎮化,地方債務問題不能再無止境地增加。無止境地增加只會造成將來更大的泡沫,城市也會破產的,美國汽車制造中心底特律現在已經財政破產了。
中國經濟學界討論的結果發現,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模式可供中國參考。
澳大利亞、新西蘭是城鎮化比較晚的發達國家,因為美國、西歐的發展都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初具城鎮化的規模,但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城鎮的發展主要是在二次大戰之后。
他們的方式是以城市為主體,發行公共建設投資基金券。公共建設投資基金券以具體項目為主,比如說城鎮發展需要自來水廠,需要增設一個發電廠,我要建立地下交通干線、修地鐵,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全部公開,這些基金券的利息比銀行存款高、比國庫券高,購買之后不僅僅有利息,將來如果好的話還可以分紅,這就有吸引力。年年有新增的項目,有新發的公共投資基金券,資金就不斷地進來。澳大利亞、新西蘭甚至連廉租房都是采用這樣的形式。這樣的建設方式,可供中國參考。
另外,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的城鎮化一定要將新社區放在里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是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了,已經是改成社區了,前面就不要加農村,這就是城鎮。老百姓遷到這里去,他不會感到跟城市有隔閡。
我們在湖北調查,就發現農民即使遷到老城區、新城區,他還是融入不到社會,特別是一些老人都不愿意去,因為周圍人不熟悉。“就近城鎮化”,新社區就是城鎮的一部分,戶口市民化,周圍也都是熟人,老人也感覺到生活有樂趣了。
中國的城鎮化,實際上是造城運動,就是將原來是農村的改成新農村,然后改成新社區,再一部分改成新城鎮,造城鎮,這就是解決中國城鎮化的主要路徑。
城鎮化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怎樣讓城鎮居民有房子可住?居民有房子可住,現在的政策是不行的。第一,現在城市土地招標只能抬高地價,不斷地出現新地王,土地成本高了,房子將來的價錢就一定高。應當采用政府采購的方式來建房,就是在同等技術標準、質量的情況下,誰報價最低就采購誰的。一塊地先有人大、政協代表參加定出最合理的價格,在上面要建設什么樣標準的房子先公布,誰報價最低。每一個企業就會考慮怎樣降低成本,而不能夠像現在這樣,土地價格越炒越高,這樣的話城市住房可以解決。
而且,房地產政策應當是不限購,只限轉賣。所有這些,都應該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予以解決。此外,給窮人住的房子,不應該建得很遠,應該就近建。樓可以高一些,但是要方便群眾,城市住房問題才能解決。新社區發展起來之后,新社區就是城鎮,這樣的話新城鎮將來也會發展起來。
六、國資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國有企業在最近二十年之內,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的確有很大的進展,但是改革并未到盡頭。國有資產改革應該有兩個層次的改革:一個層次是國有資產配置機制的改革,或者是配置體制的改革。國資委下面不要去管具體的企業,國資委下面成立若干個行業性或者是綜合性的投資基金公司,任務就是管國有資產的配置。我們平時談效率,只談到生產效率。生產效率是說根據投入產出之比,投入為既定,產出越多越好,這樣效率就高,產出為既定的話,投入越少越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后,出現了另外一種效率,這就是資源配置效率。資源配置效率假定投入不變,不同的方式來配置資源,然后進行對比,看誰配置效率最高。資產不斷地重組、調整,是為了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在經濟學里引起了兩個變化。第一個變化,過去長期認為在企業中搞人事組織工作的、搞宣傳工作的、搞行政管理工作的,都列為非生產人員,你們不在生產第一線的,你們對生產效率沒有貢獻的,這些都是非生產人員。資源配置效率出來之后,看法就不一樣了,做人事組織工作的,從事的是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就是提高了效率。做宣傳工作的,是調動每一個投入者的積極性,提高了效率。行政管理人員是將物資資源和人力資源更好地組合在一起,產生更多的效率。所以從事這些工作的人,今后如果再有人說你們怎樣,你可以說那些觀點是舊的,是六十年前的觀點,現在是講資源配置效率,都是從事資源配置的。
國有資本最大的問題是配置不當,該發展的新興產業進行大量的國有資本投入,不重要的或者是市場可以解決的、民營企業可以解決的,不要在這些領域搞了,退出來,專門從事國有資產的最優配置。
至于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應當成為自主經營的國有企業,控股問題由法人治理結構定了之后,它控股多少,相應的董事參加。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一家獨大,這樣董事會就不是一個聲音、一個面孔,就會有爭論,而爭論有利于效率提高。
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企業,中國的面貌就會改變。國有企業都是獨立自主的企業,由法人治理結構來管理,這樣中國的改革就會有進一步發展的希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