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9-01 13:54:16
記者暗訪發現,這種“刻”出來的業績增長,已經成為中國移動廣東分公司部分員工長期執行的潛規則。“野蠻增長”侵害公眾利益背后,也凸顯監管部門監督乏力。
這位內部人士表示,公司管理層對此沒有提出異議或采取措施,“偽造公章的事公司很多領導都知道,但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2011年時,有領導還特意叮囑,上級部門要來檢查,‘把蘿卜頭都收好’。”
審計署今年5月披露的對中國移動的審計報告顯示,2009年至2011年,廣東移動江門分公司在未經客戶同意的情況下,給145個號碼開通了數據業務功能。
在審計署披露問題幾年之后,時至今日,記者暗訪了解到,私刻“蘿卜頭”的行為仍在繼續。就下屬分公司員工偽造公章的情況,記者向廣東移動公司發出采訪函,但移動公司一直沒有正面回復。
公眾常遭劫 企業鮮受罰
截至2013年7月,中國移動公布其用戶達到7.45億,全國手機用戶超過11億。扣費幾塊錢,看似不多,但有如此龐大用戶基數,危害不容忽視。
一些消費者表示,在“被消費”之后,移動等運營商既不發送信息,也不寄送賬單,如果消費者自己不查詢,根本不知道。蘇女士表示,自己就被扣費已經投訴了1年有余,找過移動公司、消協、甚至還在政府問政平臺發過投訴,移動公司僅僅停止了收費業務,對多扣的幾百元退不退、賠不賠,至今也沒給個說法。
專家表示,消費者不愛較真,有維權意識淡薄的因素,更在于維權難度大成本高,經常是“為討1元錢,要花10元錢”,舉證困難不說,還要搭時間費精力,因此雖然抱怨聲眾多,但往往自認倒霉了事。
正在提請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對此進行回應。其中規定,違反消費者的意愿提供服務,涉嫌欺詐。消費者不僅可要求企業退款,賠償金額也從過去的雙倍提升到三倍。這將提升企業違規成本,有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
一些專家認為,公眾經常遭劫,企業卻鮮少受罰,需要法規持續健全,更需要監管部門持續“給力”,杜絕違規企業屢被整改屢不改的情況。
法律專家表示,偽造公章行為觸犯法律,如果大規模偽造并從事非法行為,性質就十分惡劣。作為國企,移動公司理應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帶頭垂范,如果調查證明其公司管理人員對下屬員工的違法行為持縱容態度,甚至是授意放縱,需要追究其管理人員的法律責任。
原文://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9/01/c_117177483.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