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9-01 08:55:14
2013中國企業500強正面臨四大困局:規模擴張明顯放緩,經營效益增速下滑,重化工業成虧損“重災區”,國際化步伐放緩,中國大企業離“世界一流”目標依然很遠。
重化工業:短時間難以走出“重災區”
根據中企聯發布的數據,按照母公司凈利潤計算,2012年鞍鋼虧損100.48億元、中冶虧損50.85億元、中鋁虧損49.61億元、中國遠洋虧損23.96億元、河南煤業化工集團虧損27.51億元……
即使在“大個頭”較為集中的石油石化行業,除中石油和延長石油凈利潤實現正增長,中石化、中海油、珠海振戎均出現凈利潤負增長;上榜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27家煤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同比大幅回落近20個百分點,凈利潤增速驟降17.3個百分點。
除此之外,許多進入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房地產、建筑、建材、汽車、家電生產及連鎖銷售、航運、船舶等行業企業,主要經營指標也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甚至虧損。
李錦認為,這些行業企業經營效益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產能過剩和刺激政策的退出。“政府不大可能再出臺新的刺激政策,更不可能直接向企業‘輸血’,短時間內這些企業難以走出‘重災區’。”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重化工業企業占主體的大企業結構在短期內仍然難以改變。我們必須研究并有效解決這些行業存在的體制機制性問題。”繆榮說。
國際經營:意義重大、差距巨大
新世紀以來,中國企業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海外發展突飛猛進。據統計,2012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41個國家和地區的442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72.2億美元,同比增長28.6%;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案例數和并購總額再創新高,平均增長了1.8%和6.1%。
“大企業是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核心力量。但無論是位居榜單前列的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還是其他大企業,它們的影響力基本限于國內,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李錦說。
海外營業收入超過30%是一家企業具有國際經營能力的標志,但達到這一水準的中國企業目前只有25家,并且這些企業大多都是以貿易和中間產品為主,缺乏國際化經營的能力。據統計,2013中國100大跨國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只有13.98%,不僅遠低于2013世界100大跨國公司的61.06%,而且遠低于2013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公司的37.91%;
中企聯將中國企業500強和美國企業500強進行縱向對比后發現,2013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資產總額增速都高于2013美國企業500強,但資產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收入利潤率明顯低于美國企業,這說明兩國大企業的規模差距在縮小,但經營質量差距卻在拉大。
“如果剔除了銀行業,中國實體大企業與美國實體大企業之間的經營質量差距更為顯著。”繆榮說,中國的大企業還是太少、太小、太弱,離“世界一流”依然差距巨大。
原文://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8/31/c_117173246.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