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5 01:08:5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陳婷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趙陳婷 發自北京
備受關注的中影集團拖欠好萊塢片商分賬款項一事有了結果。
美國電影協會昨日(8月14日)給《每日經濟新聞》發來聲明稱,該協會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多德表示,“我們很高興地得知,中國政府已經解決了這一問題,所欠款項將被如數支付給各大片商。”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中影集團拖欠好萊塢各大片商約2億美元的票房分賬,而拖欠分賬的起因在于剛試行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中影集團認為應該由好萊塢片商承擔這2%的額外增值稅,而片商方面則認為這不是他們的責任。
有行業專家對記者表示,中影集團對外國影片的引進和發行擁有絕對話語權,好萊塢片商只能在依賴中影拓展中國市場的基礎上,一步步爭取利益,而這樣的博弈狀況將長期存在。
政策變化引發矛盾/
對于美國電影協會的聲明,中影集團方面依然保持沉默。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致電中影集團發言人蔣德富及其秘書,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應。
2012年2月18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將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而美方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
有文化產業方面專家表示,去年的中美電影協定相當于是一個雙方妥協的結果,好萊塢片商得到更高的分賬比例,但分賬比例提高意味著中影集團的利益受到了損失。
“因為政策變動,中影方面提出政策變動后的稅款需要好萊塢方面來承擔,引發這一矛盾。”上述專家解釋道。
進口片發行權博弈/
事實上,好萊塢片商與中影集團的矛盾并不只是這一點。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之外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而這170.73億票房中,國產片占比48.46%,10年來首次被進口片擊敗。
有業內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家一方面希望票房每年都能快速增長,這就需要多引進大片;另外一方面希望國產片的票房比例要高于進口片。進口片的發行權由少數國有企業掌管,比較有利于這些調整。
據了解,中影集團是中國內地唯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并且,中國目前只有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以下簡稱華夏電影)具有進口分賬片的發行權,而中影集團是華夏電影的第二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有報道稱,2012年的中美諒解備忘錄還表示將增加中國民營企業發行進口片的機會。而業界曾傳出博納影業、華誼兄弟等幾家上市公司是“熱門人選”。
對此,樂正傳媒研發咨詢總監彭侃表示,進口片發行權方面未來幾年內都不太可能有突破。不過,在進口片發行權沒有放開的中國市場,好萊塢片商們也在尋求別的方式進入。
而合拍片成為近兩年的熱門。據了解,影片如作為合拍片上映,片方分賬可達43%,如以進口片身份上映,片方分賬則只有25%。但中美合拍片要求,中方出資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須有中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并需要在中國取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