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3 00:55:49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胡飛軍 發自廣州
每經實習記者 胡飛軍 發自廣州
7月22日,長城信息(000748,收盤價9.98元)披露出售資產進展公告。公告顯示,在維勝電路板公司35%股權和維勝科技公司35%股權掛牌轉讓期滿后,僅有新加坡MFS科技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加坡MFS)一家意向受讓方,公司已與之簽訂轉讓合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維勝科技35%股權此次轉讓價僅1元,而3年前其轉讓價尚高達1706萬元。
轉讓價由1700萬變為1元/
長城信息公告顯示,將參股子公司維勝電路板35%股權和維勝科技35%股權分別以8669.18萬元和1元人民幣轉讓,新加坡MFS將分別持有兩家公司100%的股權。據介紹,此次股權出售采用在國有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的方式進行。
資料顯示,維勝電路板成立于1989年,注冊資本1700萬美元,主要經營范圍包括生產印刷電路板、電子器件、印刷版設備和其他外圍設備、電路板裝配等;維勝科技則成立于2003年9月,注冊資本500萬美元,主要業務為生產撓性電路板及撓性板的裝配以及與此相關的組裝類電子產品。兩公司均為長城信息和新加坡MFS合資建立。
據公開資料,維勝電路板和維勝科技在三年前就曾掛牌轉讓過一次。2010年11月27日,上述股權轉讓事項經過長城信息董事會通過并公告,此后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價格分別為9803.02萬元和1706.05萬元,此后便不見下文。今年4月20日,長城信息再次“打包”轉讓上述子公司股權,最終僅獲得新加坡MFS分別以8669.18萬元和1元接盤。
“維勝科技一季度凈資產500多萬,評估成負資產,最后1塊錢將35%的股權轉讓了,這是什么情況?”長城信息此次股權轉讓引起了投資者的不滿。
評估方法合理性存爭議/
上述投資者的懷疑不無道理。公開資料顯示,維勝科技2012年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為1.997億元,營業利潤虧損1071萬元,凈利潤虧損1094萬元,2013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972萬元,營業利潤為79萬元,凈利潤為53萬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凈資產為538萬元(未審計)。
此外,根據維勝科技官方網站介紹,維勝科技“家底”并不薄。據介紹,維勝科技核心業務是設計、制造和銷售FPC和PCB業務,軟硬結合板等多種產品并提供組裝服務。其中,PCB業務為1991年成立的合資公司,專業生產電源用板、手機用薄板,工人約800人,每月30萬平方英尺產能;FPC業務方面,公司專業生產大批單/雙和多層軟硬結合板,并提供軟板裝配,擁有700多工人,每月20萬平方英尺產能。
不過,上海東洲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稱,按照資產基礎法評估,被評估單位(即維勝科技)股東全部權益價值評估值為-403萬元;其中總資產賬面值1.77億元,評估值1.74億元;總負債賬面值1.775億元,評估值1.775億元;凈資產賬面值-91.2萬元,評估值-403萬元。
基于上述評估結論,3年前打算以1706萬元掛牌轉讓的維勝科技,最終以1元的轉讓價轉讓收官。
“如果評估價值是負的,用1元轉讓是可以的,是公允的,不存在所謂資產流失。所以焦點應該是資產評估的合理性,不同的公司屬性應該選用不同的評估方法。“上海一位會計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像信息類(輕資產,重知識產權或特有技術)公司,傳統的會計報表資產分析有可能不太公允,因為公司規模較小,有幾個關鍵訂單,就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經營結果,局外人是很難搞清楚的。
不過,長城信息并沒有披露維勝科技的資產評估報告,其凈資產如何從一季度的538萬元評估為負值也不得而知。對于上述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撥打長城信息證券部電話,但無人接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