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2 00:50:02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蒙湘林
每經實習記者 蒙湘林
去年以來,受“毒膠囊”和“優卡丹”事件的負面影響,仁和藥業(000650,收盤價4.90元)品牌形象受損、業績持續下滑,股價也表現低迷。面對如此窘境,一直不溫不火的仁和藥業終于有了新動作,公司今日披露,將以3.6億元現金購買東科制藥100%的股權,同時與相關方共同出資設立上海中醫大藥都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家溢價1.1倍收購的中藥公司擁有12個獨家藥品品種。但業內人士表示,所謂“獨家產品”其含金量并不高,這筆并購更像是公司為即將流通的定增股份順利退出而講的一樁故事。
溢價1.11倍收購中藥公司
公告披露,仁和藥業擬以3.6億元現金,收購趙東科等22個自然人持有的楊凌東科麥迪森制藥有限公司東科制藥(以下簡稱東科制藥)的100%股權,收購完成后成為公司全資子公司。據公告介紹,東科制藥經營范圍主要為片劑、膠囊劑等劑型,中藥材提取物的研、產、銷。注冊資本為8000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東科制藥所具有的產品、專利等項目資產可謂異常豐富:東科制藥現有37個中藥品種,其中12個為全國獨家品種;擁有13項產品發明專利、19項外觀設計專利、16項商標;目前尚在研發的品種和項目多達13個。基于此,仁和藥業開出了3.6億元的收購價格,相比東科制藥2012年底1.7億元的凈資產,溢價率達到111.7%。而公司在公告中明確表示,37個中藥品種是此次收購的主要目的,即這筆溢價1.1倍的收購的“精髓”就在于這些中藥品種。
對此,一位長期從事醫藥投資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所謂的獨家產品,僅僅只是中藥領域的獨家,仔細看這12個產品,既都不在國家基藥名錄,又缺乏普適性和足夠的競爭力。”,記者查詢《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成藥部分)》后,確實未曾發現這12個獨家產品。
該人士在查看了這12個 “獨家產品”后稱,東科制藥所謂的獨家產品,如婦炎舒膠囊、心欣舒膠囊、甘海胃康膠囊都是對癥藥物,對于這類疾病,絕大部分的醫院和藥房里,與之競爭的對癥藥物品種都很多,全國能提供的公司和藥廠有很多。因此東科制藥所謂的獨家,僅僅是在其中藥領域,并不見得具有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東科制藥本身的資產質量也很難令投資者感到放心。截至2012年底,東科制藥凈資產為1.7億元,主營收入1.54億元,但凈利潤僅有1005.6萬元。“擁有37項個中藥品種,且有12個獨家產品,卻僅能盈利千把萬元,如此,111%的溢價率顯得偏高了。要知道,仁和藥業目前手握的貨幣資金也僅有4.25億元。”該人士稱。
或為加大研發投入
在收購中藥公司的同時,仁和藥業同時還與相關方共同出資設立了另一家中藥公司。據公告介紹,為了更好地引進相關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公司全資子公司國醫投資與上海中醫大資產、自然人玄振玉擬共同出資設立上海中醫大藥都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本為800萬元,其中國醫投資公司出資520萬。
前述人士對此表示,此前仁和藥業產品線布局較廣,但缺乏扎實的研發基礎和實力,之前主要依靠廣告營銷進行推廣,此次的兩筆投資,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司加大研發投入的意圖。
不排除為定增退出鋪路
不過,但也有投資者提出疑問:去年6月的定增即將解禁,在解禁前如此“長袖善舞”,是否是在為將于7月12日解禁的定增股份的順利退出鋪路?2012年6月仁和藥業實施定向增發,發行股份4530萬股,發行價為8.1元/股,較當前4.9元的股價折價近40%,這也意味著當初參與定增的6家機構,現均被深套。其中,易方達基金獲配1080萬股,數量最多。前述人士稱,這筆3.6億元的收購,名義上將獲得37個中藥品種,還有相應的研發團隊,公司管理層不排除以此來“講故事”,以刺激股價,在流通性和流通價格上創造有利條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