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8 01:19:40
每(mei)經記者|張靜
文:張靜
2012年9月22日,藝術家(jia)、導(dao)演徐若濤、黃香與他的工作團隊用16毫米膠(jiao)片拍攝(she)完成的《玉(yu)門》上(shang)映,用即將消亡(wang)的膠(jiao)片為載體,記錄下這座亦被遺忘和正在(zai)消失的城市。
影片中,少(shao)有臺詞和串場,少(shao)有鏡頭移動(dong)和跳躍(yue),敘事冷靜而克制,但空空蕩蕩的危樓,隨(sui)處可見的廢墟(xu),風中孤零的油井,斑駁(bo)脫落的墻體……當這些荒涼和頹敗畫(hua)面從眼前逐一掠過時,內心還是會有抑制不(bu)住的刺痛和震(zhen)撼。
玉(yu)門(men)(men),這座位于西北的小城(cheng),曾(ceng)因誕生中(zhong)國(guo)第一(yi)口(kou)油(you)井和中(zhong)國(guo)第一(yi)個(ge)油(you)田而(er)興,被譽為(wei)中(zhong)國(guo)工(gong)業(ye)的搖籃。在鼎盛之時,曾(ceng)有13萬(wan)人(ren)在玉(yu)門(men)(men)居住(zhu),而(er)石油(you)資源的枯竭,為(wei)一(yi)切悄然(ran)畫(hua)上句點。
2003年,玉(yu)(yu)門市政府駐地(di)開始(shi)向(xiang)西80公里遷(qian)至玉(yu)(yu)門鎮,9萬人(ren)隨之(zhi)棄城(cheng)外遷(qian)。2009年,玉(yu)(yu)門市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資源枯竭型(xing)城(cheng)市名單。
經歷了(le)遷(qian)城之痛的(de)玉門,如今更像(xiang)是(shi)一座被遺忘的(de)城市(shi),熱鬧和繁(fan)華已(yi)然不在,只剩(sheng)下(xia)滿(man)目的(de)衰落和荒涼。
也許(xu)是(shi)(shi)對曾經(jing)繁盛的(de)追念,亦或(huo)是(shi)(shi)不甘就(jiu)此消逝(shi),與大多資(zi)源(yuan)型(xing)城市一樣(yang),玉門正試圖通過新能源(yuan)風電自我(wo)救贖,擺脫石油資(zi)源(yuan)枯竭后的(de)夢(meng)魘和宿命。
不過,現實(shi)并非(fei)那么(me)美好。
“玉門不(bu)是(shi)(shi)個案(an),甚至不(bu)只(zhi)是(shi)(shi)中國的(de)個案(an),人類世界這樣的(de)例子到處都是(shi)(shi),我們缺乏對(dui)(dui)自然和(he)生命(ming)的(de)敬(jing)畏,對(dui)(dui)自然資源無(wu)節制地貪婪掠奪,最后必(bi)然導致(zhi)無(wu)法再生的(de)自然荒蕪。”黃(huang)香的(de)一番(fan)話或許(xu)是(shi)(shi)對(dui)(dui)此最好(hao)的(de)回答。
被遺棄的城市
“羌(qiang)笛何須怨楊柳(liu),春風不(bu)度玉門(men)關(guan)(guan)。”出自唐(tang)朝(chao)王之渙(huan)的(de)《涼州(zhou)詞》,描寫(xie)邊塞(sai)涼州(zhou)荒涼寂寞的(de)景象(xiang)的(de)詩句,卻不(bu)想(xiang)一語成讖,成了離玉門(men)關(guan)(guan)上百公(gong)里之外的(de)玉門(men)這座孤(gu)城(cheng)的(de)最好(hao)寫(xie)照。
距(ju)離玉(yu)(yu)門(men)市(shi)70公里的(de)(de)是玉(yu)(yu)門(men)鎮(zhen),玉(yu)(yu)門(men)油田和玉(yu)(yu)門(men)市(shi)政(zheng)府決定遷城后,這里便(bian)成了(le)現在(zai)新的(de)(de)玉(yu)(yu)門(men)市(shi),當地人(ren)習慣將此稱(cheng)之(zhi)為(wei)新市(shi)區,而(er)將原來的(de)(de)玉(yu)(yu)門(men)市(shi)稱(cheng)之(zhi)為(wei)老(lao)市(shi)區。
對于鏡(jing)頭下的玉(yu)門(men),徐若濤曾回憶(yi)道(dao):“我們感覺玉(yu)門(men)像是(shi)一個在手術臺上被掏空內臟的尸(shi)體,你不(bu)能稱尸(shi)體為人,也不(bu)能稱這座城市為城市。”
徐若濤的描述盡管聽起來(lai)頗為“殘忍”,但當你(ni)真正踏入這座城(cheng)市時(shi),依然(ran)會有瞬間的空白和不知(zhi)所(suo)措(cuo),空蕩和凄(qi)涼(liang)仿佛是一種病毒,已(yi)然(ran)席卷(juan)了整個城(cheng)市。
老市區隨處可見的(de)(de)廢(fei)墟(xu),緊閉大門(men)的(de)(de)商鋪、早已閑置(zhi)的(de)(de)石油工人電影院(yuan)、長滿(man)雜(za)草的(de)(de)職工醫院(yuan)、成片空著的(de)(de)住宅區、市政(zheng)府以及企業搬(ban)遷后留下的(de)(de)空樓(lou),猶如《玉門(men)》的(de)(de)鏡頭重現。
若不(bu)是市區(qu)廣場以(yi)及公園周(zhou)圍有三(san)三(san)兩(liang)兩(liang)剛(gang)下班的石油工(gong)人,以(yi)及相(xiang)聚閑聊的人們,讓城區(qu)有了幾分熱鬧和人氣(qi),不(bu)然初來(lai)乍到的訪客都會以(yi)為(wei)這只是座“空城”。
“玉門最(zui)繁(fan)華(hua)的(de)(de)時候(hou)有十(shi)幾(ji)萬人(ren),但(dan)現在老(lao)(lao)市區(qu)沒(mei)多(duo)少人(ren)了,大多(duo)都是油(you)田上的(de)(de)工人(ren)和一些留守的(de)(de)老(lao)(lao)人(ren)。”憶(yi)及昔日(ri)玉門的(de)(de)繁(fan)盛,幾(ji)位(wei)仍居住在老(lao)(lao)市區(qu)的(de)(de)老(lao)(lao)人(ren)依然感慨。
在(zai)老人們的印象中,在(zai)玉(yu)門油(you)田(tian)生活(huo)基地和(he)玉(yu)門市政府沒有搬遷(qian)之前,玉(yu)門是(shi)熱(re)鬧鮮活(huo)的,滿(man)街的商鋪,嘈(cao)雜的農貿市場(chang),擁擠的電影院和(he)廣場(chang),而如(ru)今這(zhe)一切都變成了(le)回憶。
一座城市兩種命運
仿(fang)佛是一個輪回,在石(shi)油(you)工業最(zui)輝煌時,國(guo)家在玉門(men)油(you)田所在地設立了玉門(men)市,玉門(men)市政府也(ye)因此從玉門(men)鎮遷到玉門(men)油(you)田。
然而,自1995年開始,玉門(men)油田原油儲量(liang)急劇(ju)減(jian)少(shao),當時油田年產量(liang)下(xia)降(jiang)到(dao)35萬噸,石油管理局決(jue)定搬遷。2003年4月,國務院(yuan)批準玉門(men)市遷址(zhi),遷回曾經的玉門(men)鎮。
對(dui)于市政府遷城之舉,按照(zhao)玉門市城建(jian)局有關人(ren)士解釋,主要是因為玉門油(you)田的戰略轉移和(he)搬遷,也是因為資源(yuan)枯竭性城市戰略產業轉移的需要。
而(er)對于(yu)徐若濤鏡頭下(xia)玉門的“頹敗”,當(dang)地政(zheng)府(fu)官員則(ze)認為太過片面,說“空城”是一種誤讀(du)。“相比(bi)外(wai)界將(jiang)玉門看作空城和孤城,當(dang)地政(zheng)府(fu)更愿意將(jiang)其(qi)稱之為城市萎縮(suo)。
盡管(guan)認知不一(yi),隨著玉(yu)門市(shi)政府的(de)搬(ban)遷,一(yi)座城還是被分割成了兩半,亦便有了兩種命運。對于目前(qian)不到4萬人的(de)老市(shi)區,玉(yu)門油(you)田僅在(zai)此(ci)保(bao)留(liu)了生產基地,這里仍然(ran)是石化產業區,卻早已繁(fan)華(hua)不在(zai)。
而(er)70公里之外的(de)新市區,當地政府(fu)則寄托于新能源風電,為玉(yu)門的(de)未(wei)來(lai)找到新的(de)出路。
艱難的自我救贖
因油而興,因油而衰,與(yu)所有資源枯竭型城市面臨(lin)的(de)夢魘一樣(yang),玉門(men)亦(yi)未能幸免。
為了擺(bai)脫因(yin)石油(you)工業衰落帶來的城市宿命,10年前(qian)玉門(men)市政府(fu)曾決定搬遷,而(er)今漸(jian)成(cheng)規(gui)模的新市區,則(ze)將新能源風電作(zuo)為自我救(jiu)贖的最有力(li)武(wu)器。
公開資料顯(xian)示,新市區處(chu)于(yu)河西(xi)走廊“兩(liang)山夾一谷”的狹長地(di)。據(ju)測算,區域(yu)內風(feng)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在3000萬(wan)千瓦以上,可(ke)開發利用則在2000萬(wan)千瓦以上。
而(er)據玉門市能源局的數據顯(xian)示(shi),截至(zhi)2012年底,全市共建成風電(dian)場17個,安(an)裝各類(lei)風機(ji)1246臺,風電(dian)裝機(ji)容量190萬千瓦、累計發電(dian)66億(yi)度,實現銷售收(shou)入35.64億(yi)元。
不(bu)(bu)過,資源型城(cheng)(cheng)市(shi)普(pu)遍存在的(de)(de)(de)結構(gou)性(xing)、體制性(xing)矛盾(dun):產業結構(gou)單(dan)一(yi),企業負擔沉重,區域生(sheng)態(tai)破壞嚴(yan)重等問題(ti),卻讓(rang)玉(yu)門(men)的(de)(de)(de)艱難重生(sheng),不(bu)(bu)得(de)不(bu)(bu)面臨“油城(cheng)(cheng)已逝,風(feng)城(cheng)(cheng)未(wei)至”的(de)(de)(de)現實尷尬(ga),事實上,因為稅(shui)收優惠,風(feng)電并不(bu)(bu)能馬上為玉(yu)門(men)市(shi)帶來(lai)效(xiao)益。據玉(yu)門(men)市(shi)能源局人士預計,風(feng)電項目帶給(gei)地方政府的(de)(de)(de)稅(shui)收,至少6~8年后才能收到。
不過(guo),面臨自(zi)然(ran)資源(yuan)枯(ku)竭(jie)的(de)城(cheng)市(shi),絕非玉門一個。更(geng)重要的(de)在于,如約(yue)瑟夫·康(kang)拉(la)德的(de)小說《黑暗的(de)心》所(suo)揭示的(de)人與自(zi)然(ran)、環境與科技微妙的(de)關系,人類對自(zi)然(ran)無節(jie)制地開采(cai)掠奪(duo)必將(jiang)受到自(zi)然(ran)的(de)懲罰,這似(si)乎才是資源(yuan)型城(cheng)市(shi)難以逃(tao)脫的(de)宿命。
作者為西(xi)部(bu)公司新聞(wen)部(bu)(西(xi)安)記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she)授權,嚴(yan)禁(jin)轉載或鏡像,違者必(bi)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bie)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qu)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ben)站,可聯系我(wo)們要(yao)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