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8 01:18:57
文:朱秀偉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級大地震,而就在這一天,《每日經濟新聞》在成都起航,并在全國發行。多難興邦,大地震未絲毫阻撓新生的每經勇往直前的步伐。僅僅一個月后,每經就給中國資本市場投下了一枚“核彈”,這是一篇開創A股歷史的報道,也是每經在IPO造假報道上漂亮的“第一槍”。
此次被每經揭露的造假上市主角就是立立電子,在上述報道刊發后,立立電子上市夢斷。
回放:三篇報道直指要害
“故事”還得從一位資本大佬辭職說起。
他就是江作良,曾任廣發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投資自營總經理,2001年加入易方達基金,曾任公司總經理助理、投資管理部總經理、科匯基金基金經理、易方達平穩增長基金基金經理、公司投資總監、副總經理。
就是這位江湖人稱易方達基金 “教父”的大佬,突然在2008年6月的一天對外宣布辭職,引發國內基金業廣泛關注。辭職原因,是其參股的一家公司已經啟動IPO,“雖然該投資與目前國內的法律法規沒有沖突,但為了回避今后可能存在的與基金持有人間的利益沖突,消除公眾的疑慮,江作良本人經慎重考慮,決定辭職。”
從公告看,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在《每日經濟新聞》上市公司調查組看來,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而僅僅是冰山一角。
2008年6月24日,《每日經濟新聞》刊出第一篇報道《江作良、王敏文、馬駿暴賺數億揭秘》,經過測算,立立電子上市后,江作良其妻為第二大股東,將賺1.3億元。馬俊,易方達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家人持股290萬股,將賺8000萬;第一大股東王敏文,系原東方證券副董事長,將賺6億元。
短短幾年,數億利潤,背后有著怎樣的蹊蹺?
6月25日,《每日經濟新聞》在頭版刊發了追蹤報道 《立立電子上市 李立本、王敏文、江作良的資本騰挪術》。
6月26日,再次于頭版頭條刊發追蹤報道《立立電子今日申購 同一資產“二次上市”》。
連續三篇報道,猶如利刃出鞘,直指“要害”。
這家原本由上市公司控制的公司,但卻變成了純自然人持股!
這是一塊原本屬于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但卻要“二次上市”!
這家公司所從事的是半導體行業,與原上市公司的主營完全相同!
這家公司的現任高管和技術骨干,基本都是來自于原上市公司!
這家公司的前景如旭日東升,讓江作良等參股者的投入增值16倍!
原上市公司卻是江河日下,股價從48元跌至4元,股民損失慘重!
這家公司就是立立電子,原上市公司即是浙大海納。
原定于2008年7月8日上市的立立電子被緊急叫停。《每日經濟新聞》的IPO監督報道初戰告捷。
而最終勝利要到半年多之后。2009年4月3日,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公告稱,已通過“會后發審委會議”否決了立立電子的上市申請,證監會依法對發行人的申請作出不予許可的決定并撤銷原來的行政許可,募集資金將按發行價加同期存款利息返還投資人。
影響:助推新股發行改革啟動
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在對外回應否決立立電子上市的原因時,明確表示正是因為立立電子發行股票期間媒體對其質疑,證監會迅速做出部署,對立立電子的問題展開調查,這才有了后面的結果。
顯然,《每日經濟新聞》的立立電子系列報道至關重要。
著名財經人士葉檀曾評論稱,立立電子被否是證監會順應市場、順應民意的舉動,值得肯定。立立電子首發二次被否,表明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已經開始,不排除證監會正是按照新的標準在衡量立立電子的IPO項目。
而在2012年2月新股發行改革中,IPO預披露新規2月1日起實施,企業申請IPO的招股書預披露時間將由原來的發審會前5天提前至發審會前30天。
調查心得
吃苦外還需“獨具慧眼”
立立電子最終未能上市,成為國內實施新股審核制度以來,第一例已過會但未能上市的IPO事件。這組報道也成為國內媒體IPO監督報道的開山力作。
這個歷史的制造者正是剛剛揚帆起航的《每日經濟新聞》,而這僅僅只是開始。
回顧本組系列報道,最核心一點就是以招股說明書為主等諸多公開資料,都是新聞來源的“富礦”,但除了要有一絲不茍,吃苦耐勞的精神外,媒體還要“獨具慧眼”,而這正是《每日經濟新聞》上市公司調查組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作者為證券新聞部(深圳)記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