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匯豐PMI初值創9個月低位 政策傾向“以長帶短”

每經網 2013-06-21 11:38:32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中國經濟預警信號再度升級。

昨日(6月20日)公布的6月匯豐PMI初值為48.3,創下9個月新低。這也是該數值連續兩個月位于50榮枯線以下。

聯訊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楊為敩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匯豐PMI數據本期繼續下行,顯示出國內經濟有進一步下行的風險。

更為有力的佐證是,目前包括匯豐在內的多家國內外機構,均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甚至還有機構認為今年中國GDP增速會出現低于7.5%預期目標的多年罕見現象。

機構調低經濟增速預期

6月匯豐PMI初值僅為48.3,創下9個月新低,顯示制造業收縮幅度超過外界預期。從PMI細分項目來看,包括產出、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就業、采購數量等項目齊齊出現萎縮。

中信證券報告稱,雖然匯豐的樣本以小企業為主,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整體經濟的收縮,需求低迷態勢沒有改觀,未來還有進一步下滑可能。

楊為敩認為,“縱向比較來看,歷年年中是PMI數據的洼地,顯示出本期數據下跌有季節性擾動因素,但這并非是主要因素。”從季調序列來看,目前的指標已經從去年12月的相對高位回調至去年三季度左右的位置,目前的經濟走勢和信心指數表現得較為同步,信心指數亦強化了經濟走弱的趨勢。

經濟數據在弱復蘇框架下持續下探,而出口則是最顯而易見的風險。即使剔除對港貿易套利的部分,今年1月至4月全國出口增長仍達到8.5%,而5月當月若不計對港貿易,全國進出口同比下降0.12%,其中出口和進口分別下降0.17%和0.08%。

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鑒于5月出口增速下滑,我們將2013年中國GDP增速預測從7.7%進一步下調至7.5%。

國內經濟也同樣低迷,海通證券最新測算指出,由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銀行中長期貸款三大權重構成的“克強指數”5月為4.02%,降至年內新低。

作為“三駕馬車”中最關鍵的投資也有啞火趨勢。前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0.4%,增速比1~4月回落0.2 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出現回落,并且增速水平已經接近去年二季度低位。

國內外機構紛紛降低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澳新銀行和摩根士丹利則將預期降至7.6%。巴克萊銀行給出的預測是7.4%,是1990年以來最低的年度增長率。

野村證券中國經濟學家張智威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二季度中國經濟有30%的可能性出現低于7%的增長率。

政策傾向“以長帶短”

在匯豐PMI初值公布前一天,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并強調經濟要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

這滲透出宏觀調控“以長帶短”的方略,即不急于短期刺激,而著眼長期穩定與健康。屈宏斌說,宏觀政策已向市場傳遞了明確的信號,要側重通過加快推進包括財稅、金融、簡政放權等改革,實現中長期增長潛力的提升。

“鑒于政府對經濟增速放緩表現出了更大的容忍度、并且將”化解風險“作為今年的主要任務之一。”汪濤說,預計未來政府將保持穩定的宏觀及房地產政策,不會進一步放松,進行降息或降準,也不會顯著收緊房地產或信貸政策。

她說,政府將繼續推進結構性政策和改革以釋放內生增長潛力。短期內,我們預計政府會在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以及放開資本賬戶方面出臺更多舉措。

聯訊證券報告認為,就業指數已經回落至10個月的新低水平,這是數據統計以來第三次數據大體落入衰退區間,從之前的兩次來看,政策均出現了寬松并引領就業指標向上修復,但政策革新之后,總量政策出臺的可能性并不大。

報告稱,從結構調整的角度,我們認為政策將勞動力從制造業轉移至更為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中去,而從供需管理的角度,供給管理將重于需求管理。故制造業相關指標仍有進一步下滑的空間。

在眾多經濟學家看來,宏觀調控方向轉變與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降低密切相關,目前大家的共識是,這一增長率大約為7%-7.5%左右。

“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要求經濟增長模式實現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即從依靠資本和勞動的數量投入轉向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提高。”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蔡昉說,保持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關鍵在于從供給方提高潛在增長率,而非依靠對需求方因素的刺激。

可以佐證的是,在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國務院常務會議仍然有“嚴禁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提供新增授信”等強硬表態。

在屈宏斌看來,這些改革措施,短期內可能對需求層面有一定負面影響,包括反腐倡廉影響政府的消費,以及投資項目審批速度會放慢。不過,改革加速推進會利好長期的增長前景。

責編 何建川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