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3 01:32:1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5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三項議題之一是“研究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為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措施,反映出了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
699萬人,達到高校畢業人數歷史之最,一系列的因素相互作用,導致了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的不樂觀。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在哪里,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政府、高校、企業及大學生個人應該如何共同努力緩解就業難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試圖尋找答案。
NBD:去年底以來,國務院、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出臺了一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下一步政府還將從哪些方面進一步加強政策激勵和引導呢?
蘇海南:無論是定性地判斷,還是按照理論推測、歷史經驗總結,在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上,多一項政策比少一項政策對促進大學生就業肯定更有幫助。
下一步,政府還應該從以下方面加強支持和引導:一是繼續做好大學生就業的宣傳工作,對大學生及其家長在擇業觀念等方面進行正確引導;二是繼續抓好現有政策的貫徹落實。目前政府已經制定了一套關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但根據近幾年實施的情況來看,在某些地方落實得還不是很到位;三是繼續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政府還要根據新情況、新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今年大學生就業人數達到了將近700萬人的最高點,肯定還會有一些相關的政策需要研究制定。比如說,外地大學生到二、三線城市就業的住房等政策,特別是打破某些城市地方保護主義的政策等。
NBD:談到就業難,我們就會想到1999年開始實施的大學擴招政策,你怎么看待二者的聯系?
蘇海南:這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但是,應該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大學生所占總人口的比例與同是“金磚國家”的印度相比,比例并不算高,但印度并沒有出現類似于我國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究其根源,我們之所以出現大學擴招之后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短時間內擴招的規模大、速度快;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產業結構、職業崗位結構不合理。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得相對較慢,適合大學生的大量白領崗位就增長得慢。因為白領崗位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發展得越快、越好,第二產業向高新技術行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得越好,能提供大學生就業的白領崗位也就越多。
雖然我國經濟依舊在快速發展,但第三產業的發展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產業結構調整不到位,大學生的就業崗位供給速度低于GDP增速、大學生擴招的速度。因此,我國大學生人數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特別高,一方面大學畢業生的供應增長比較快,另一方面社會崗位的需求并沒有同步增長,使大學生就業的供需缺口顯得比較大。所以說,大學生就業難從根本上講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外在表現。
從經濟發展方向上來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在逐步解決。
NBD:我國當前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屬于什么性質的過剩問題?一旦經濟恢復以往的高速增長態勢,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否也就不存在了?
蘇海南:當前,我們國家出現的大學生就業難是屬于經濟結構不合理、勞動力結構過剩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既包括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包括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使高校教育更能和市場需求相吻合。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除了社會提供的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少之外,也與大學生所學專業有些與社會需求脫節,特別是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還存在落差。
不調整經濟結構,即使經濟增速回復較高增長,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不一定就能解決。現在出現的企業崗位對大學生的需求量減少,主要是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及大中型非國有企業的崗位在減少,一些中小微的民營企業提供的崗位并沒有出現明顯減少。雖然經濟增速回落,也只是下降了2、3個百分點,對大學生就業會有不利的影響,但是,影響力有限,其根本問題還是在于經濟結構的不合理。
另外,大學生就業難反映出來的一個問題是大學生就業的滿意度不高,許多大學生想選擇一些國有企業、事業機關單位、大中型企業就業確實比較困難。但是,如果就地找一個中小型的民營企業就業,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困難。
大學生想去從事的工作崗位太少,不愿意從事的工作崗位很多,還是結構矛盾的問題。
NBD:在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上,政府、高校、企業及個人,分別應該如何做?
蘇海南:從政府來說,責任還是首要的,要抓好大學生就業的相關宣傳和正確引導工作,抓好已有措施的貫徹落實,抓好促進大學生就業新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特別是組織推動好經濟結構的調整,從根本上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
從高校來說,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特別是所設置的專業要盡可能地和市場需求接軌,要加強對大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采取大學生實習、學校與企業聯合的教學活動等,同時,也要做好大學生正確就業觀的培養、引導工作。
從企業來說,應該為大學生提供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對已經入職的大學生進行個人能力培養,拓寬大學生的職業發展通道。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要讓大學畢業生感覺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具有價值并能夠實現個人價值。
從大學畢業生個人來說,要更好地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選擇就業不要只是看重大城市、大企業,一些二、三線城市,或是一些中小企業同樣能夠讓大學生展現才華,實現自身價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