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1 01:33:5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黃志偉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黃志偉 發自北京
抗病毒藥物達菲、扎那米韋一直被視為H7N9病毒的克星,然而,耐藥性的出現卻讓其受到了挑戰。
日前,國際頂尖醫學雜志《柳葉刀》網站上發表了來自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研究成果,研究稱,其第一次確認在臨床上出現對達菲及其類似藥物耐藥的H7N9感染病例。
前述論文稱,科學家對收治于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的14位H7N9感染者進行了研究,隨著H7N9感染的進展,所有患者都罹患了肺炎。有7例患者病情非常嚴重,其中3例尤為危重,且文章發表時有兩位患者不幸離世,第三位依舊需要借助體外膜式氧合的手段來維持生命。
對三位病情危重患者的研究發現,其中的病毒發生了一處基因突變,導致耐藥的產生。此外,研究還發現,一位患者在初始感染并服用抗病毒藥物后,攜帶神經酰胺酶抑制劑藥物(如達菲)耐藥突變的病毒隨即出現,這可能是使用達菲所致。這一現象令人憂慮:神經酰胺酶抑制劑的使用可能催生耐藥毒株的出現。
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甲型H1N1流感的警戒級別提升為6級(警戒級別的最高級)。達菲成為抗擊流感的首選藥物之一,這也促使其2009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增長了203%,其生產商羅氏當年入賬30億美金,葛蘭素史克生產的扎那米韋為另一款推薦,其銷售額也從0.57億英鎊增至7.2億英鎊。
事實上,早在2009年,美國和英國就發現了對達菲有耐藥性的病例;2009年底,一些專家對達菲治療流感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2010年1月,歐盟主管衛生事務的官員公開表示,甲流疫情大爆發可能是醫學界的 “世紀大丑聞”,其認為甲流的“本性”其實溫和,但其危害性卻被一些制藥公司刻意夸大了;2011年,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顯示,作為治療流感藥物而得到廣泛使用的“達菲”與另一種抗病毒藥物 “扎那米韋”相比,更容易導致患流感兒童體內出現耐藥性病毒。
此次,耐藥性病例出現后,上海市H7N9禽流感防治專家組組長、微生物學專家聞玉梅院士認為,該研究結果說明,達菲治療依然對絕大部分患者有效,一旦確診應盡早治療;同時提示在達菲治療前和治療過程中,必須要對病毒載量和耐藥“基因位點”進行密切監測,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此外,加快新藥研發顯得尤為重要。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H7N9出現抗藥性變異對達菲造銷量造成的影響將較為有限,而且目前也尚未出現其他能替代達菲的藥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