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0 01:03:4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劉衛琰 發自北京
在國外跨國企業紛紛在華投資建廠的同時,我國自主車企也紛紛走出國門,在國外開疆拓土。
日前,奇瑞汽車宣布,未來五年內,計劃在馬來西亞投資興建一座整車組裝廠。就在奇瑞宣布這一消息約一個月前,上汽集團高層也表示,上汽在埃及的合資生產企業將于6月19日正式投產。此外,近年來長城汽車、長安、江淮汽車等國內自主車企均加快了海外投資建廠的步伐。
不過,國內某自主品牌企業一位負責海外投資的人士張鋼 (化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我國企業海外建廠有提速之勢,但是目前絕大多數國外工廠均是當地合作伙伴主導工廠的建設和管理,中方企業主要進行產品生產授權,目的還是為了促進產品出口。”
據了解,隨著不少國家對進口整車的政策和關稅“限制”日趨嚴格,中國企業也開始轉變出口方式,從單純的產品出口轉變為當地建廠。
“目前這一海外建廠模式,由于投入較少,因此中方企業的收益受到極大的限制。”有業內人士指出。
本土車企海外建廠提速/
我國越來越多的本土車企之所以加入到海外建廠的行列,重要原因是國外的政策壁壘。
據了解,多年前,中國汽車生產企業在北非和南非逐漸打開市場之時,當地政府突然提高了汽車產品認證標準,使得不少車企在當地“敗走麥城”。2012年,當我國不少車企產品對巴西出口量大幅增長之時,巴西政府又突然提出 “零部件在南美洲采購率低于65%的汽車進口稅率提高30%”。這造成奇瑞、江淮等企業對巴西的出口遭遇巨大的打擊。
在海外市場多變的政策阻力之下,我國汽車生產企業加快了對外投資建廠的步伐。日前,奇瑞汽車宣布,將在馬來西亞建設整車組裝廠,模式是全散件組裝CKD(CompletelyKnockDown),一期產能為1萬輛。未來隨著市場擴張,其產能計劃將增加到2萬輛。
除了馬來西亞這一新建工廠之外,截至去年年底,奇瑞海外工廠數量已經達到17個,產能也達到了21萬輛。
就在奇瑞宣布馬來西亞建廠消息大約一個月前,上汽乘用車副總經理蔣峻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汽在埃及的工廠將于6月19日正式投產,首款車型為榮威750。
無獨有偶,長城汽車這家民營企業對海外市場的布局也在加速。據了解,今年3月長城汽車宣布投資40億元人民幣在馬來西亞建廠,同時,長城汽車還設立了巴西、印度等海外項目部,“目前這些項目部正在進行市場前期調研、規劃等工作。”長城汽車的一位內部人士透露。
在后續項目逐步確定并投產后,2015年長城汽車海外KD(半散裝)組裝廠將達到24家,海外年產能將達50萬輛,KD年銷量達30萬輛以上。
不僅是奇瑞、上汽、長城,今年吉利、力帆、哈飛、福田等企業也紛紛公布了海外投資建廠的規劃。
海外工廠模式相對單一/
據了解,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車企海外建廠采用的是車型授權生產方式。
據長城汽車內部人士介紹:“目前長城汽車的海外工廠都是采用這種(車型授權生產)方式建設,比如智利工廠,俄羅斯工廠等。”
“上汽和正泰集團在泰國的工廠,也是采用第一種合作方式(車型授權生產)建設。”張鋼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外投資建廠基本可以分為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和當地的合作伙伴合作 (多為汽車生產企業或者經銷商),由合作伙伴主導工廠建設、未來工廠管理、產品銷售等工作,而中方企業則主要是給予合作伙伴一些技術支持、車型授權生產,以及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第二種方式是參股國外的生產工廠,并且參股比例較大,對工廠具有一定的把控權。第三種模式則是在海外獨資建廠。
“第一種海外建廠模式,中國企業不僅能夠節約時間成本,而且由于國外當地企業對當地政策也比較了解,因此政策風險較小,中國企業能夠較為順利地完成海外擴產規劃。”張鋼表示,“中國企業這樣做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實現產品出口。”
“投入少,自然回報也非常有限。”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中國企業既不能掌控國外工廠,對于當地市場的滲透也非常有限。”
相比之下,國外各大汽車巨頭在中國也同樣建立合資生產企業,不僅在生產方面掌握主導權,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銷售渠道。而多年來中國車企對外投資模式始終采用車型授權生產模式,這在張鋼看來,不僅僅和每個公司的企業戰略密切相關,更重要的受到所在國家多變的政策限制。
“在國外建廠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以及出口數量的逐步提升,當地政府出于對當地汽車產業保護的考慮,隨時可能出臺一些貿易保護措施,在這種情況下,獨自建廠風險性較大。”張鋼分析道。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長安汽車、長城汽車等也提出了獨資建設海外工廠的計劃,但是也頗為謹慎。此前,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曾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建議,推動中國企業大膽走出國門,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海外直接投資法》,進一步完善海外投資企業的監管機制,建立海外直接投資保險制度,指導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減少企業投資風險。
伴隨著中國車企海外戰略的提速,相關主管部門的監管與服務也需要盡快提上日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