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6 01:30:4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從現在來看,作為上海國資委國企改制試點,上海家化(600315,SH)成為了一個比較有特色的案例。
上海家化董事長與其大股東平安矛盾從隱現到爆發也僅僅不到兩年時間。隨著葛文耀被罷免上海家化集團的董事長,這一矛盾再次受到市場的關注。企業管理方與資本方的“決裂”也正顯示出國企改制、改革中還在摸索之中。
原上藥集團副總裁葛劍秋昨日 (5月15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市國資委將企業市場化,這個路子是對的。但不應當將企業賣給以資本逐利為目的的資本寡頭,而是需要建立多元化股權,讓真正能夠將產業做大的人接手。
企業管理方與資本方的“決裂”也正顯示出國企改制、改革中還在摸索之中,需要探討去國有化應該走怎樣的路徑。
2008年9月,上海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的“國資將在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
2011年9月7日,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表示將以公開掛牌方式出讓所持有的家化集團100%國有股權。兩個月后,上海家化再次發布公告,稱平安信托旗下公司平浦投資為家化集團100%股權受讓人,成為上海家化的控股股東。
在業界人士看來,上海家化改制引入平安顯然是葛文耀的敗筆,但是當初這件事情卻的確是他一手推動。事情從大的面上說,是葛文耀希望擺脫國資系統僵化的管理,往小的說,是為了更方便開展股權激勵。
而葛文耀自己也表示,改制解決了家化發展中的兩個重大的問題———投資的決策性和激勵的決策權。事實上,葛文耀一直苦于上海國資體制下難以進一步實施股權激勵,并且歷史上政府對上海家化的三次干預在他心中留下過痛苦的回憶。
“現在其實反過來看,改制是正確的,但是錯在將其給了一個資本寡頭。”葛劍秋昨日對記者表示,上海市國資委也應該從這個案子里汲取教訓,類似上海家化這類企業的改制,應該創造條件讓真正有意圖做好企業、做大產業的人接手公司,并且讓掌門人有充分的話語權。
葛劍秋表示,熟悉平安信托操作流程的人可以理解,這是一群不折不扣以套利為目的的財務投資者,奉行國際化管理團隊與美國式對沖基金思維方式,其核心精神是放棄對企業有機體的敬畏而追求絕對的數學模型。而熟悉葛文耀的人也知道,做大家化進入全球20強也是他的夢想。
“類似平安這種短線套利的對沖基金,和企業的方向完全不一致,一個想短時間內套現,另一方想做好公司發展,這必然會產生今天這樣的問題”葛劍秋表示。雙方的矛盾焦點,在于股東和管理層對于公司控制權的爭奪,是短期套利的對沖基金文化與職業經理人長期產業戰略文化的沖突。
此外,葛劍秋表示,從收購家化集團的第一天起,平安就應該明白,面對如此不菲的收購價格,未來只有一條路才能實現其高額回報,那就是將作為中國本土日化產品第一品牌的上海家化的控制權賣給產業投資者。大家都心知肚明,國內不可能有第二家接盤方,所以惟有將上海家化賣給境外日化產業巨頭,“但是很顯然,這不是上海市國資委想看到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