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5 00:04:5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旭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劉旭 發自北京
汽車市場的消費行為正在發生改變,汽車正在從傳統耐用消費品向快速消費品轉型,由此帶來的營銷手段的改變被廣泛關注。基于此,《每日經濟新聞》、搜狐汽車和新華信共同發布了 《2013汽車消費行為調查報告》,試圖從市場角度發掘消費者購車趨勢的真實變化。
根據報告,中國消費者對于汽車品牌的認知正在加速形成,從而帶來的品牌溢價接受度正在提升。調查顯示,在產品滿足使用需求和價格預算范圍內,消費者傾向于購買品牌形象最好的車型。
“根據調研結果,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敏感度正在降低,特別是再購用戶,因此東風日產將營銷重點轉移到‘價值營銷’。”東風日產市場部副部長熊毅在 《2013汽車消費行為調查報告》發布現場上表示。
分析認為,目前,在汽車營銷中使用了很多快速消費品的營銷手段。同時,由于消費者購買決策周期的縮短,對于品牌的忠誠度也難以維持。因此,如果沒有品牌的價值體現,企業在發展中肯定會遇到新問題。
初次購車決策趨于理性/
調查顯示,消費者在購買決策過程中,一般備選2~3款車型,最多不超過4~6款。其中潛在消費者(可視為初次購車者)在購買決策過程中備選車型的數量略多于現有消費者。在2012年的調查數據中,受訪消費者備選車型也是2~3款車型,最多不超過4~6款。
同時,約六成消費者在購買決策過程中,一般光顧不超過3家經銷商,而潛在消費者在購買決策過程中光顧的經銷商要多于現有消費者,更加傾向于“貨比三家”。
另外,66.7%的消費者購買決策周期在6個月以內,但與2012年調查數據相比,購買決策周期在6個月以內的比重提高了8個百分點,70%以上受訪的潛在消費者購買決策周期超過3個月。
而受訪的現有消費者的這一數據為50%,說明潛在消費者在購買決策時考慮得更全面和理性,也說明中國汽車消費者的成熟度越來越高。
同時,過半消費者最終選擇在就近、旗艦或知名經銷商處完成交易。其中28.5%受訪的潛在消費者在促銷力度最大的經銷商處完成交易,而受訪的現有消費者的比重是19%。
購車者認為品牌大于促銷/
調查顯示,在受訪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中,產品質量、價格、油耗、安全性和品牌形象這5個因素是主要影響因素。隨著用車成本的攀升和中國消費者的不斷成熟,潛在消費者對價格、油耗和售后服務的關注程度遠高于現有消費者。
同時,潛在消費者在產品滿足使用需求和價格預算范圍內,更傾向于購買品牌形象最好的車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汽車市場容量日趨飽和的背景下,提升品牌忠誠度,降低客戶流失對汽車廠商至關重要。
調查顯示,與促銷相比,消費者在購買決策時更看重品牌。其中,61.9%的消費者認同價格一定程度代表了品牌的檔次,高價高檔,低價低檔。超過63%的消費者認為,如果價格大幅下跌,表明品牌檔次正在下降。
在總體消費者中,有59.6%的消費者認為,“買車時更注重品牌”或“只在喜歡的品牌里選車”。
調查顯示,受訪消費者再購同一品牌的比重僅有15%。數據顯示,消費者再購同一品牌的原因主要是產品質量好;消費者不再購同一品牌的原因主要是想嘗試新的產品、現車不好、沒有滿足現在需求的產品。
調查顯示,合理的價格、服務和產品技術,是消費者心目中喜歡的汽車品牌應具有的特征。77.6%的受訪消費者認為,喜歡的汽車品牌應具有合理的產品價格;69.3%的受訪消費者認為,喜歡的汽車品牌應具有良好的服務體驗;68.1%的受訪消費者認為,喜歡的汽車品牌應具有先進的技術。
其次,交互式的客戶體驗和企業的社會責任能有效提高客戶對品牌的好感。除眾所周知的口碑傳播外,20.8%的受訪消費者認為,試乘試駕能提高對汽車品牌的好感;12%的受訪消費者認為,企業的公益活動也可以提高對汽車品牌的好感。
因此,營銷宣傳帶來的品牌提升,對銷售促進有著極為現實的作用。在中國汽車市場容量日趨飽和的背景下,加強品牌建設,提升消費者品牌忠誠,避免消費者流失,對于汽車廠商的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產品技術和服務的提升和宣傳有利于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品牌形象,同時通過試乘試駕與消費者的互動和公益活動樹立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