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4-23 17:38:11
每經記者 張靜 實習記者 王健 發自延安、西安
大范圍的“倒春寒”,突襲了全國蘋果主產區——陜西省,該省境內正值花期的蘋果樹,遭遇了史上最嚴重的低溫凍害。來自官方的數據顯示,陜西約有260萬畝蘋果遭受花期凍害,洛川縣等八個縣(區)受災較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洛川縣蘋果產業管理局獲取的材料顯示,全縣受災面積41.4萬畝,絕收面積約8—9萬畝,預計今年蘋果減產30%左右(約25萬噸),經濟損失約9—10億元。記者實地采訪發現,此次凍害已波及果袋等與蘋果相關聯的產業。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13年陜西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下發時間為4月11日,晚于凍害發生時間。這意味著即便果農投保,此次凍害損失也不在理賠范圍。對此,陜西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健康表示,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推廣、引導力度應當加大,保險產品應設計合理。對于此次災害,財政可考慮對受災果農進行補貼。
遭遇史上最嚴重凍害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蘋果生產國和消費國,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總量的40%以上。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陜西省果業管理局了解到的數據顯示,位于黃土高原優勢產區的陜西,其蘋果種植面積在2012年達到994萬畝,居全國第一,產量為1006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近期一場席卷北方多地的寒潮,卻將使這個果業大省遭遇史上最嚴重凍害。陜西省果業管理局4月19日發布的《全省果業受災抗災救災情況》顯示:受新疆冷空氣影響,4月4日—10日我省大范圍出現“倒春寒”,正值我省果樹花期,使果樹遭受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低溫凍害,這種歷史少有的極端天氣,人力抗拒難度大,對果業生產造成了較大影響。
上述材料稱,這次低溫已造成陜西省的延安、寶雞、咸陽、渭南等6市18縣(區)發生果樹花期凍害,受凍面積約260萬畝。災害較重、減產較大的縣(區)主要是洛川縣、宜川縣、寶塔區、富縣、黃陵縣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陜西省果業管理局了解到,在此次凍害發生前,果業部門聯合氣象部門曾發布多次氣象預警信息,并指導動員果農在寒潮來臨前開展各種防凍措施。但由于今春氣溫較高,花期普遍提前十天左右,而后遭遇反復發生、低溫較低的“倒春寒”,所以此次寒潮仍造成較大影響。
據陜西省經濟作物氣象服務臺2000年以來,對陜西蘋果花期低溫凍害實地調查及有關文獻資料表明,陜西蘋果樹開花期受凍的臨界溫度為-2℃,在-2.0~0℃出現低溫凍害,中心花受凍率達30%左右;溫度為-4℃時出現明顯低溫凍害,凍死率達50%,溫度低于-4℃,出現嚴重低溫凍害,中心花受凍率高達70%,對產量、品質及商品率將產生嚴重影響。
事實上,此番受災的不僅是陜西。公開資料顯示,甘肅、山西、寧夏等地多個蘋果產區亦未能幸免。但據陜西省果業管理局人士分析,雖然目前遭遇了較為嚴重的凍害,但此次凍害最終對今年蘋果產量的影響有多大,目前并不好估算,因為后期還存在坐果率的問題。目前,陜西已展開抗災救災措施,力圖降低產量損失。
此外,此次凍害發生后,陜西省果業管理局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還曾就果業防災體系建設進行論證,近期將達成科技防凍抗災框架協議,并計劃安排專項資金研究極端天氣災害預警及防御措施。
洛川蘋果預計減產約30%
號稱“中國蘋果之都”的洛川縣,蘋果種植面積達50萬畝。而在此次寒潮中,該縣受災較為嚴重。
據洛川縣蘋果產業管理局向《每日經濟新聞》提供的材料顯示,全縣受災面積41.4萬畝,絕收面積約8—9萬畝,預計今年蘋果減產約30%(約25萬噸),經濟損失約9—10億元。
該材料顯示,洛川縣蘋果產業管理局在每個鄉鎮調查各20個果園,統計得出全縣“富士”平均整花序受凍率49.4%,“秦冠”平均整花序受凍率50.84%,受凍害最為嚴重的果種為“嘎啦”,平均整花序受凍率為57.22%。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此次凍害所帶來的影響,已波及與蘋果產業相關聯的其他產業。在洛川果業物資集散地南街,多位果袋經銷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受到凍害影響,目前很多果農處在觀望狀態,并不像往年一樣已經開始大量購買果袋。
據一位果袋經銷商介紹,由于去年部分紙廠被環保關停,果袋比較緊俏。今年在蘋果開花前,就有不少果農開始購買果袋,但這場凍害發生后,生意就變得蕭條了,“這都下午3點了,我今天還沒開張呢。”
此前,洛川縣京兆鄉一位果農帶記者前去果園查看凍害情況,途中他接到一個電話,有人向他詢問是否購買果袋,但被這位果農拒絕:“我有六畝果園,其中兩畝嘎啦已經絕收了,剩下的四畝富士情況也不好。”
據陜西省果業管理局人士介紹,2012年,陜西省共使用果袋約451億只,若以每只果袋3分錢的價格粗算,451億只果袋的市值大約為13.5億元。而與蘋果產業密切關聯的,還包括物流、化肥、農藥、勞動力等產業。
農業保險的尷尬境地
對于大多數果農來說,蘋果是主要收入來源,遭受災害便意味著收入減少。為了分散自然風險,穩定農民收入,我國從2007年開始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其險種包括蘋果保險。
然而,初衷良好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推行過程中,卻遭遇了“農民不滿意、企業在虧損、目的難達到”的尷尬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日前的采訪中,先后接觸過的十幾位果農,均無投保經歷。一位果農抱怨道:“前幾年我們村有人投過保,可果園遭冰雹后才給賠了幾百塊錢,還不夠和保險公司扯皮磨牙錢呢。”
據洛川縣蘋果生產技術開發辦一位負責人分析,理賠數目較低、兩個保險期限之間存在斷檔、果農存在僥幸心理,是造成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但作為承保農業保險的險企,往往也面臨著“入不敷出”的局面。目前,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洛川支公司擔負著洛川縣農業保險承保工作。該公司農險部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2011年,公司收取保費200多萬元,但賠付款卻達760余萬元。
上述險企負責人介紹,作為惠農政策實施的農業保險屬于成本保險,每畝果園最高賠付為2000元。蘋果的保險期限應當是從始花期到采摘結束,但實際并做不到,“只有接到省上文件后我們才能開始實施承保工作,還要經過推廣、銷售階段,而起保日只能從出單日期算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陜西省政府網站上,查閱到的《2013年陜西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陜政辦發 〔2013〕22號)顯示,該方案下發時間為4月11日。而此時,凍害已然發生。這意味著即便果農投保,此次凍害損失也不在理賠范圍。
對此,陜西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健康表示,相關部門應加大農業保險推廣引導力度,而保險產品也應當設計合理。“對于受災果農,財政可以考慮對其進行補貼。而對于險企,可進行再保險,以分擔風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