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讓造假者失去經濟基礎

2013-03-14 01:01:4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社會在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近年來頻頻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卻讓人提心吊膽。如何才能增強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

帶著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食品安全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

董金獅認為,問題主要出在監管手段未能跟上造假水平的提高速度。董金獅直言,“現在的情況是魔上去好幾丈了,道上不去,我們本身的執法手段和檢測手段沒有跟上”。

他舉例說,近年興起了毛細血管注射法,部分商家將注水用的膠黏劑等注入牛的毛細血管里,待其緩慢滲開擴散,如此處理辦法,是很難檢測出來的。

毫無疑問,個別企業的造假行為引發了整個行業的信任危機。“內地奶粉99%符合標準,那剩余的1%呢?”董金獅以輿論聚焦的奶粉質量為例,直言公眾關心的不是99%而是1%。

“兩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家質檢總局獲悉,2011年至2012年,質檢總局組織監測國產乳制品樣品128240個,發現問題樣品330個,問題檢出率為0.26%。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樣品12082個,發現問題樣品93個,問題檢出率為0.77%。2012年,我國各口岸檢驗檢疫部門共查出不合格進口乳品318批次566噸,問題檢出率為0.76%。其中不合格嬰幼兒配方乳粉43批次80.95噸,問題檢出率為1.13%。

違法者之所以要鋌而走險,究其原因是違法成本低,在被處罰后往往又能很快恢復生產。董金獅說,由于缺乏客觀中立的第三方監管機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執法者本身的行為處于監管真空地帶,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公眾對我國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

董金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最好還是讓造假者失去經濟基礎,沒有能力再造假。一句話,就是要讓造假者付出足夠大的代價,改變現在違法成本低的現狀。

逐利心理、監管漏洞,雙重因素共同作用,食品安全隱患難消。面對如此境況,如何增強公眾對我國食品安全的信心?

董金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要想增強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就要建立一條無隱患的生產鏈。“不合格的產品都是生產出來的,源頭抓好了才是保證質量的根本因素,這是重中之重”。而從執法的角度來說,除了建議盡快設立第三方監管機構,相關部門還需在執法形式、技巧上作出調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