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4 01:01:4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面對食品安全問題,人們該怎么做?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還有哪些可提升的空間?大部制改革是否為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帶來新的契機?更重要的是,如何從根本上避免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好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說。
回溯本源完善安全鏈條
朱毅認為,就食品安全問題,現在更應該關注的是農業生產,而不是質疑監管能力不足。要想保證食品安全,就要追溯到產業鏈的始發點。事實上,輿論的聚焦點應回歸到初級農產品本身。
朱毅表示,安全的食品不是監管出來的,也不是條例制定出來的,而是生產者生產出來的。因此,如果要想完善食品生產的安全鏈條,就得回溯本源,盡快完善對農產品生產的信息采集,并加強農業生產制度與標準的建設,引導農民科學生產、健康生產,在生產者身上下工夫。
她以歐洲的食品監管為例說明:在整個監管體系甚為嚴密,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前提下,還爆發出了令世界為之驚訝的 “馬肉事件”。此次事件,最終是通過DNA比對才查出來的,這并不代表歐洲監管體系漏洞百出,而是說明再嚴密的監管體系,再規范的執法流程,都無法完全避免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需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朱毅認為,監管部門需防患于未然,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要重視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可以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通過高端的實驗室信息化管理技術等手段搜集、整理分布在各個區域檢測系統食品實驗室日常監管工作中產生的海量數據,最終建立食品安全數據庫,并利用預測分析、數據挖掘等現代化統計分析手段,發現和聚焦存在的安全問題,擬定控制方案,為政府部門實施控制措施提供必要的決策依據。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已成立1年多,雖發揮著很大的作用,但是尚未引起足夠的關注。朱毅表示,未來應進一步凸顯國內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價值,科學謹慎地對待食品安全隱患。
大部制改革或帶來新機遇
新一輪的大部制改革,或有望為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帶來新機遇。
朱毅指出,即將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食品安全辦、食藥監局、質檢總局的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工商總局的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全部納入其中,彰顯出中央注重頂層設計的監管思路。大部制改革,為未來的食品監管拓展了一個新的空間,在中央監管結構方面,改變了以往分段管理、屬地管理的局面,走上了垂直監管的道路。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制改革將食品監管“一竿子捅到底”的過程中也會有一些阻礙。原因在于,中國的基層機構比較龐大,重新整合需要一定的磨合周期。“最關鍵的一點,基層的執行力尚難得到保證。”朱毅認為,不僅是基層的監管機構,基層的小型食品加工企業、作坊同樣數量龐大。
食品安全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表示,此次大部制改革雖然厘清了權責關系,但目前的國家食藥監管部門并沒有執法權。所以,改革之后的食品監管能否取得實效,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