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2-23 09:47:54
過千倍的利潤率超過販賣毒品,抗癌假藥正成為不法分子的“新寵”。
“水貨藥”陷道德與法律困境
抗癌假藥中有一類是來自于境外、但卻沒有國內相關批文的“水貨”藥,也是屬于藥監部門和公安機關嚴厲打擊的對象。這類藥有一定療效,甚至堪比一些正品藥物,價格卻相對低很多,成為一些患者的“救命藥”。
記者調查發現,治療肺癌的常用正品藥“易瑞沙”每瓶5000多元,患者單月藥費通常高達15000多元。一些人利用在境外工作的便利,在印度等缺乏藥物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家,購買“易瑞沙”、“特羅凱”等抗腫瘤藥品,通過郵寄、水客帶貨等非法途徑走私入境,銷往全國各地。
知情人士透露,像印度版的抗腫瘤藥的價格通常只有正品價格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在國內需求量大,一般情況下,貨只要進入中國,很快就能賣出去,基本不用擔心銷路。
非法銷售印度抗癌藥構成銷售假藥罪,但國內很多經濟承受能力較低的腫瘤患者也確實通過這種非法途徑獲得了急需的藥品。買藥者姜某稱:“我爸爸是腫瘤患者。如果通過正規途徑買藥,一個月就要花15000塊錢,而從網上買藥,治療一個月才花1500塊錢。我給他治病,只能通過這個途徑買藥。”
記者通過百度搜索,也發現有不少患者在四處詢問哪里才能買到印度產的抗癌藥,而愿意提供“代購”服務的比比皆是。
那些經濟條件有限的癌癥患者家庭,一邊是足以令他們“傾家蕩產”的昂貴進口抗癌藥,一邊是親人減輕病痛、延長生命的痛切需求。曾經代理過抗癌假藥案件的律師高振華向記者感慨,含有有效成分、但侵犯知識產權的抗癌藥物,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如何在堅持人道主義的同時有效維護知識產權,是司法機關和政府有關部門需要思考的問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