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3-02-22 09:57:31
統計顯示,期間公募基金整體遭遇凈贖回,規模超過1800億份,其中貨幣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成為重災區。
截至2013年1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77家,其中合資公司43家,內資公司34家;管理資產合計36021.32億元,其中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27854.74億元,非公開募集資產規模8166.58億元。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近日公布了基金市場1月數據。統計顯示,期間公募基金整體遭遇凈贖回,規模超過1800億份,其中貨幣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成為重災區;不過,受益于行情回暖推動,即便在“失血”情況下,1月份偏股基金整體資產凈值依舊實現超過300億元的增長。
總份額回落至3萬億以下
基金業協會的數據統計顯示,去年底公募基金份額達到3.17萬億份;而至今年1月底,整體份額下降至2.99萬億,回到3萬億以下。由此計算,1月份公募份額遭遇凈贖回,規模達到1806.3億份。
從類型上看,除了封閉式基金,各類型產品基本上都出現不同程度“失血”。其中,貨基縮水最多,1月份整體凈贖回957.82億份,凈贖回比例16.75%,贖回規模和比例都居首;偏股型基金也是贖回重災區,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分別有450.73億份和101.34億份的凈贖回,凈贖回比例分別為3.34%和1.56%;此外,債券型基金和QDII基金1月間同樣遭遇凈贖回,前者縮水331.86億份,后者凈贖回15.08億份。
北京一基金分析師認為,年底是基金沖規模的傳統旺季,而1月通常成為幫忙資金“退潮”的集中時期,因此期間行業出現凈贖回并不令人驚訝,尤其是貨幣基金,歷來在年初都會經歷較大比例的規模縮水。
不過,也有人士指出,基金遭遇贖回,也不排除投資者對后市行情謹慎預期的可能性。“偏股型基金加起來贖回了超過500億份,結合近期基金公司自贖頻率提升,或許暗示市場對反彈行情能否延續的擔心。”滬上一基金分析人士表示。
股基資產凈值不降反增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1月份規模整體出現下降,但偏股型基金期間的整體資產凈值依舊實現正增長。
統計顯示,去年底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資產凈值規模分別為1.148萬億元和5646.86億元;而至今年1月底,兩類產品的資產規模則分別達到1.170萬億元和5780.86億元,期間分別增長221.88億元和134.00億元。
“雖然份額減少,但由于1月份股市延續上漲,不少基金凈值都出現較大程度躥升。”上述分析人士表示:“1月份主動權益類基金取得正收益。數據顯示,當期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凈值增長率為4.84%,其中股票型基金上漲5.31%,混合型基金漲幅為4.06%。”
而反觀低風險產品,1月份資產凈值縮水相對嚴重。其中,債券型基金1月底資產規模3477.85億元,貨幣型基金為4759.44億元,分別較去年年底下降299.09億和957.84億元。對比數據可知,其資產凈值縮水規模基本與其份額萎縮規模同步。
“非公”資產悄然擴容
此外,基金公司較為“神秘”的非公業務資產管理規模1月則有所增加。
統計顯示,去年底基金非公開募集資產規模7564.52億元,而至今年1月底則已達到8166.58億元,期間增長600億。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政策門檻的逐漸降低,基金公司在開展非公業務方面的熱情大為提升,這使得行業整體的非公業務資產管理規模迅速增長。
“一些中小基金公司甚至將非公業務提升至比公募更加高的戰略位置看待,以期提升公司整體資產規模。”上述分析師告訴記者,“據我所知,目前基金公司在非公業務方面的增長速度,應該比協會統計數據所顯示的更快。”
在其看來,隨著一大批基金專戶子公司的相繼落地,基金業在非公業務領域的擴容勢頭將進一步確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