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8 01:05:1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唐強
每經記者 唐強
進入2月,資本市場最熱鬧的事件莫過于“股神”巴菲特斥巨資收購著名的食品企業亨氏集團。實際上,亨氏可算作是番茄醬的代名詞,該公司每年大約銷售650萬瓶番茄醬。
A股的中糧屯河(600737,收盤價6.64元)不僅是亨氏集團的供應商,與之還有農業合作項目。此次巴菲特的收購計劃令部分投資者心花怒發——在經歷巨額虧損后,中糧屯河有望迎來基本面拐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國內番茄醬出口價格確實在不斷回暖,已攀升至960美元/噸,但中糧屯河受益并不明顯,依舊在成本線附近徘徊。不過有券商樂觀認為,在大規模計提減值準備后,公司的番茄醬業務有望實現盈利。
出口價明顯回暖/
番茄醬是歐美人的生活必需品,但在2008年達到頂峰后,其價格就持續下滑。對于大多數投資者而言,有關“番茄醬去庫存、業績拐點”的話題已是老生常談,并無太多吸引力。
某大型券商研究員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番茄醬價格向上拐點已經喊了多次,由于對國外番茄醬產量判斷失誤,最終屢屢低于預期水平。
由于主要番茄加工企業采取限產保價的行動,同時受主產區新疆干旱等因素影響,2012年我國番茄大幅減產。據中信建投數據顯示,我國番茄產量從2011年的679萬噸下降到323萬噸,同比下降52.43%,對應番茄醬產量為45萬噸,全年出口108萬噸,國內庫存大幅下降。同時,2012年全球產量從3763萬噸下降到3354萬噸,下降了410萬噸。
在此背景下,上述研究員預計,2013年我國番茄醬出口需求90萬噸,大于總供給,因此廠商通過價格上漲逐漸恢復盈利的可能性比較大。招商證券認為,海外番茄醬整體消費量比較穩定,本榨季的大幅減產使得國內和國外庫存量大幅下降,預計國內目前庫存量在50萬噸左右,較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供給端偏緊將在需求端得到明顯體現,買賣方的僵局有望打破。
實際上,經過3年多的沉寂之后,番茄醬價格終于有了轉機。“近期,番茄醬出口歐洲出現回暖,其價格逐漸上漲,雖漲幅不大,但已由去年每噸800多美元上漲到最新的每噸960美元上方。”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食品商會)某研究員告訴記者。
番茄醬業務仍在虧損/
多年來,番茄醬行業持續的不景氣,給產業鏈相關企業帶來重創。作為全國兩大番茄醬加工巨頭之一的中糧屯河,去年經營狀況更是慘不忍睹,預計2012年巨虧高達7億~7.7億元。相比之下,曾經的新中基已淪為*ST中基 (000972,前收盤價4.07元),被迫實行重整計劃。
面對巨額虧損,中糧屯河公告稱,番茄醬業務便是禍首,產品全年銷售成本與銷售價格仍然倒掛,故而導致經營不佳。此外,中糧屯河部分工廠因原料短缺停產,還計提了相應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這也致使番茄業務2012年度出現較大虧損。
“包袱卸下,輕裝上陣。”上述食品商會研究員認為,在中糧屯河超過7億元的虧損中,包括了大量的減值準備和折舊費用,這就猶如拋下重擔,為新的財務季度減負。
申銀萬國樂觀認為,虧損額中至少有1.5億元為番茄醬產品的減值準備,番茄醬業務拐點已至,有望提前扭虧。計提完減值準備后,中糧屯河番茄醬的實際成本已低于銷售價格,預計盈利約為50美元/噸。由于2012年新疆建設兵團實施“限產保價”政策,行業去庫存速度加快,預計上述盈利水平可維持至2013/2014榨季。
不過,中糧屯河番茄銷售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番茄醬一般在新榨季開始前就已鎖定大部分訂單,因此2012榨季價格上雖有所上漲,但公司并未從中受益多少。另外,由于去年干旱帶來的產量下滑,公司不得不關掉部分工廠,開工率不足導致單噸成本上升。
他提醒道:公司部分最新榨季的番茄醬可以賣到1000美元/噸以上,但老榨季的產品只賣900美元/噸以下,總體來講仍在成本線徘徊,并處于虧損狀態。而4月份就是新的番茄播種季,如果國內番茄減產,那么公司產品存在提價可能,則有望實現盈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