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8 01:05:1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許金民
每經記者 許金民
多晶硅產業由“搖錢樹”變成“絞肉機”已是不爭的事實,曾拼命躋身該行業的航天機電(600151,收盤價6.04元)也萌生退意。
去年10月,航天機電宣布出售多晶硅公司股權,將重心調整至光伏電站開發上,理由是“光伏電站已成為光伏產業發展引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公司開發的光伏電站獲批不久,今日又決定出售部分股權,這次給出的理由是“確保滾動開發能力”。
出售光伏電站予合資公司
航天機電今日公告,公司擬與上實集團子公司星河數碼共同設立上實航天星河能源(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星河),注冊資本3.5億元。雙方先期出資1.275億元,其中公司出資2250萬元,占比15%。航天星河成立之后,將收購包括公司持有的國內光伏電站項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目前航天機電在國內已投資、建設的光伏電站主要分布在甘肅省嘉峪關市、張掖市等地,總裝機容量超過250MW。其中,全資子公司嘉峪關太科和高臺太科投資建設的“嘉峪關70MW”、“嘉峪關30MW”和“高崖子灘50MW”并網光伏發電項目,由全資子公司神舟光伏投資建設的“甘州區南灘9MW”和“甘州區安陽灘9MW”并網光伏發電項目,皆在不久前取得核準批復。
項目一經獲批就出售,航天機電目的何在?航天機電在公告中表示,本次通過設立第三方控股的合資公司,以其收購包括公司持有的國內光伏電站項目,可實現公司光伏電站項目的對外出售,獲取投資收益并回籠資金,確保公司光伏電站的滾動開發能力,提升盈利水平。
為了增強說服力,航天機電還拋出2010年所發公告稱,上海航天局與上實集團曾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書”,雙方及下屬公司以海內外光伏電站建設為合作基點,在新能源領域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
曾宣稱前景廣闊
今日航天機電的說法及做法,無疑是前后矛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去年10月,航天機電在出售神舟硅業合計29.70%的股權時曾公開表示:“光伏電站作為光伏市場的消費終端,其建設和發展將有效帶動光伏制造業的發展,且光伏電站具備技術、市場、資金等幾大競爭門檻的特點,處于產業盈利高點。因此,光伏電站已成為光伏產業發展引擎,向光伏電站終端開發延伸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
而近年來光伏產業需求增速放緩,包括多晶硅在內的光伏產品價格持續下跌,上游多晶硅產業已從稀缺轉向產能過剩。為此,航天機電決定調整經營策略,將發展重點定位于盈利能力較強的光伏電站開發。
有分析人士就質疑:“既然光伏電站前景如此廣闊,航天機電今日將控股權出售,舍棄主角甘愿當配角明顯說不通。要知道,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只要項目好,融資根本不是問題。可見,航天機電此舉或是謀求退出光伏行業。”
航天機電對光伏產業心灰意冷從側面也可印證,2012年受該業務拖累,公司預計虧損8.7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