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2-07 09:11:02
每經記者 胡群 每經實習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昨日(2月6日),央行公布的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為1美元兌中國人民幣6.2881元,與前一日相比人民幣下跌了31個基點。而美元兌人民幣于去年9月以來逐步走低后,于今年1月15日達到最低值,后緩慢爬升,到昨日創出近一個月最高。
人民幣升貶不全由經濟基礎決定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人民幣升值和貶值是伴有很強的投機性的,在前一段時間人民幣持續升值并沒有對癥中國的實際狀況,中國經濟狀況并不是很好,上市公司的利潤也沒有那么樂觀。那輪人民幣升值并不是針對中國經濟實體能量做出的選擇,更多的是套利和對沖的需要。
譚雅玲表示,近期人民幣出現貶值與炒作的周期性和階段性有很大的關系。理論上經濟基礎決定利率,但是現在很多現象不是經濟基礎決定利率,全球處在流動性過剩,中國流動性過剩更為嚴重,流動性過剩則會導致投資套利和投資對沖。
興業銀行資深貴金屬分析師蔣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美元貶值會導致以美元起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國又是大宗商品進口比較大的國家,很自然會形成輸入型通脹壓力。
蔣舒表示,人民幣匯改機制的目就是使其形成上下波動的局面,而這種不確定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風險,如果單邊升值或者貶值并沒有達到匯率市場化的要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到的相關數據顯示,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從去年9月份整體下跌,到2013年1月15日出現最低1美元兌人民幣6.2691元,自此之后便出現緩慢增長趨勢,到目前為止最高為昨日1美元兌人民幣6.2881.
人民幣或維持高位震蕩
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高路易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最近日元貶值對很多亞洲貨幣造成向下壓力,包括離岸人民幣(以市場為基礎的香港人民幣等價物)。
高路易表示,蘇格蘭銀行中期的匯率框架顯示,由于中國貿易商品生產力快速增長,人民幣在趨勢上必須每年實際有效增長約 1.8%,方可讓經常項目盈余再次擴大。這意味著相對于高收入國家,如美國,實際有效匯率需要升值約 2.5%。
這在2013年對于人民幣有何意義?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有時允許匯率對市場壓力做出回應,首先導致對美元的升值,之后得以加強。所以,政策制定者未來還是希望過渡到以市場為導向的匯率制度,不僅是為其本身,而且也是為了幫助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如果可能,政策制定者會希望看到更多雙向波動。我們認為外匯市場的壓力將使得這一過程復雜化。在我們看來,中國將繼續面臨收支平衡壓力,因為經常項目盈余規模較大,而這正是收支平衡盈余的推動因素。我們相信,在制定金融政策時,實體經濟考慮因素依然是最重要的。對于匯率,這意味著不會讓其升值過快。因此,我們預計存在繼續強勢管理匯率的壓力,不過同時允許逐步的升值。”高路易稱。
蔣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人民幣匯率政策還處在十字路口,但是如果面對美方的壓力而繼續升值可能逼近我們中國能承受的底線。而今年人民幣匯率整體的走勢很難判斷,因為美元走勢撲朔迷離,所以應該維持在高位震蕩的態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