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2-12-25 08:56:24
www.eastmoney.com2012年12月25日 02:28
手機免費訪問 eastmoney.cn|字體:大中小|我有話說
今日起,本報推出“夯實基礎迎接資本市場發展新階段”的系列述評,梳理一年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脈絡,分析當前階段我國市場改革、發展、監管的新思路,及改革舉措帶來的新變化,并對未來可能推進的改革作一些思考和展望。
今年以來,中國證監會從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要求出發,創新發展思路、推出系列改革舉措,這既與過去20余年的改革發展一脈相承,也在法制化、公開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更堅實的步伐。
專家指出,我國資本市場已經歷“弱冠之年”,正從一個“新興加轉軌”的“大而不強”的市場出發,加快發展,以期承擔起服務經濟社會轉型的更重大責任。今年以來的市場改革,直面問題、邏輯清楚,意在夯實基礎、苦練內功,可概括為三大關鍵詞,即調結構、提效率、轉理念。
政策劍指市場頑疾效應初步顯現
2012年的我國資本市場,“弱冠”已過但體格未壯,基礎性制度雛形初具但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同時,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行至轉型關鍵階段,對資本市場加快發展、提高運行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市場基礎性制度尚不完善的問題愈發暴露出來,這些問題集中表現為:市場結構失衡、投資功能發揮不足、市場理念尚不健全。
在此背景下,2012年的資本市場經歷了一個劍指市場發展頑疾,政策措施密集落地的“改革年”。從年初市場刮起針對證券期貨市場違法違規“零容忍”的鐵腕監管風暴開始,今年監管部門出臺的改革措施涉及市場各個領域及各方主體。
在市場基礎平臺的搭建與完善方面,證監會進一步深化發行、退市制度改革,推進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出臺辦法將非上市公眾公司納入監管范疇,初步建立全國性場外市場;大力發展公司債市場,推動交易所債市與銀行間債市統一互聯。在市場運行體制機制的優化與健全方面,證監會大幅降低市場交易費用,優化市場稅收環境;推動中介機構創新發展,豐富市場工具;改革QFII制度,推出RQFII,引導境外長期資金入市,優化投資者結構;大力開展投資者教育、服務,鼓勵長期、價值投資。在促進“三公原則”實現、提升監管有效性方面,證監會取消和下放32項行政審批,簡化許可、優化流程;出臺系列法律文件,推進依法行政;懲戒失信、嚴查違法,維護市場秩序。
“這些改革舉措,直指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結構失衡、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市場理念不健全的深層次矛盾。”資深專家表示,這些改革是著眼于資本市場長遠發展的短期改革措施,目的并非在弱市調節股指,而是希望促進市場夯實基礎,并在中長期的時間跨度內,逐步發揮效應。
實際上,上述部分改革措施的效果已經開始逐步顯現,業內人士認為,市場上已經開始出現一些積極因素,包括主板及場外市場在內的市場層次體系更為豐富,股票市場“炒小、炒新”風氣得到有效遏制,資本市場股、債結構不均問題得到改善,機構投資者隊伍壯大,行業創新發展活力增強等。
截至目前,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市場分別有上市公司1438家、701家、365家;到11月先后有168家園區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今年擴大試點后,4家園區新增掛牌企業34家,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已注冊成立,將于近期修改業務規則;區域性股權轉讓市場也逐步規范。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前,48只新股發行市盈率超過行業平均市盈率22.6%,改革后發行的41只新股平均市盈率超過行業平均市盈率2.7%,下降近20個百分點,平均超募資金下降30%,上市首日平均漲幅降至13.8%。與此同時,今年前11個月,我國公司信用類債權余額已達6.65萬億元,前11個月公司信用類債券融資額3.25萬億元,同比增長61%。
1至11月,證監會加大打擊證券違法力度,初步調查案件135起,正式立案103起,移送公安27起,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6%、27%、68%。審結行政處罰案件中處罰對象涉及16家機構,118個個人。
改革浮現三大關鍵詞夯實基礎期待厚積薄發
2012年,證監會所推改革措施雖多,卻有著清晰的思路與邏輯。資深專家提出,今年以來的資本市場改革措施可概括為三大關鍵詞,即調結構、提效率、轉理念。
其中,“調結構”可分解為:均衡股債結構、完善股票市場體系結構、協調一二級市場結構、優化上市公司結構、改善投資者結構;“提效率”可分解為:改善融資效率、優化投資效率、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場運行效率;“轉理念”可分解為:樹立理性投資理念、建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理念、提升中介機構服務理念、改革監管理念。
這三個關鍵詞,層層遞進,也彼此聯系,調整結構是為了提升效率,提升效率最終落實和固化為轉變理念;同時,提高效率的改革必將伴隨著調整結構和轉變理念,轉變理念的改革又決定了結構調整和效率提升的實現程度。
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不存在突變,改革發展之路也沒有盡頭。專家提出,未來一個階段,我國市場應當延續“調結構、提效率、轉理念”的思路,堅定改革發展的信念,夯實基礎,期待厚積薄發。
著名經濟學家華生認為,資本市場的改革應從偏重融資功能,轉向融資功能與資源配置功能并重,同時更加強調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因為“兩者之間雖是量與質的關系,但從根本上說是一體的”。從融資和投資兩方面來看,應更偏重市場投資功能的完善,如此才能達到提升市場效率、強化投資回報、從根本上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目的。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提出,不改革不開放,中國資本市場便沒有未來。資本市場理念改革,指向由融資理念轉變成投資理念,以更大力度保護投資者利益,同時還需要把“發展資本市場是金融體系改革的補充”的觀念轉變為“發展資本市場是金融體系改革的核心”。他提出,資本市場后續改革必須經由發行制度改革、交易制度改革、嚴格退市機制、再融資政策安排這幾項改革進行。
“目前資本市場暴露出的仍待改善的問題,都是改革過程中的問題,是日積月累形成的,要在一朝一夕間改變不可能。但我國市場此前20多年的發展和基礎性制度建設,也已使市場具備了一定基礎,今年以來和往后的改革,都將在這個新的層面上進行。”
另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市場的改革發展方向明確,思路清楚,但當前市場所處的客觀發展階段及特點,又決定了進入深水區改革的困難程度。
“未來的資本市場改革必將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綜合的、艱辛的過程,既不可能通過一項改革解決所有問題,也不可能通過一個部門單兵突進得以完成。”他表示,未來的資本市場發展需要持續不斷地夯實制度基礎,通過漸進的改革,期待能夠厚積薄發。這個過程既需要“信心”與“耐心”,也需要市場參與各方厘清認識、明確共識,不回避問題,并破除功利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