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5 01:29:3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喻春來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喻春來 發自北京
在美國化工巨頭杜邦公司就職30多年的蘇孝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通”。自1980年加入杜邦公司后,他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國兩岸三地從事運營工作。
2010年9月,蘇孝世上任杜邦大中國區總裁一職,此時的中國正面臨高速經濟增長后的發展轉型期。由于今年第三季度業績下滑,杜邦日前下調了全年盈利預期,同時在中國的業績增長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多年高速增長后下降的局面。
蘇孝世日前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說,今年四季度杜邦中國銷售業績已出現回升勢頭,“我們未來還會增加在華投資,長期仍看好中國市場。”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這讓蘇孝世看到了未來杜邦在華的戰略方向和重點。他表示,杜邦中國正從傳統化工領域轉向高附加值產品,在華拓展的重點領域是農業、生物基產品和先進材料,推廣使用生物基產品有助中國盡早實現“十二五”規劃中降低能源強度及碳排放的目標。
今年在華業績觸底回升
已經有210年歷史的杜邦公司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進入的世界500強企業之一。1980年,蘇孝世加入杜邦,開始了他在杜邦公司32年的事業生涯。這期間,他被派到中國香港出任杜邦高性能薄膜業務亞太區銷售負責人,后又調任美國,2009年成為杜邦防護技術部門的北美地區總監。同年11月,他來到上海,出任杜邦中國負責銷售與市場的營銷副總裁。2010年9月,蘇孝世出任杜邦大中國區總裁。
多年來,杜邦中國的業務發展保持每年兩位數的增長。2006年至2010年,杜邦中國銷售總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9%。2011年,杜邦在華銷售額達到32億美元。但是,受全球經濟疲軟和中國經濟轉型影響,杜邦今年的業績出現較大波動。
10月23日,杜邦公司公布的財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凈利潤大幅下降至1000萬美元,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4.52億美元;折合每股盈利僅0.01美元,而去年同期每股盈利為0.48美元。
為此,杜邦宣布啟動重組計劃,未來12~18個月內將在全球裁員約1500人以節約成本。同時,公司下調了今年的每股盈利預期。
“我們只是在一些部門進行了人員調整,全球裁員對中國區的影響不大,杜邦目前在中國市場處于缺人的狀態。”蘇孝世表示。
財報還顯示,杜邦三季度總收入為73.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9.2%。這主要是因為電子與通信、高性能化學等業務部門銷售下降,尤其以亞太地區最為明顯——銷售額為19億美元,下降15%。
蘇孝世坦言,三季度杜邦在華的銷售業績同樣出現下滑,主要是受到中國宏觀經濟減速和外銷不暢的影響。
杜邦在華業績的下滑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光伏產業陷入低谷。杜邦公司今年4月與英利能源簽署了價值1億美元的光伏材料戰略協議,但是下半年以來,受“雙反”影響,國內光伏企業的一蹶不振影響了杜邦公司相關上游產品的銷售。
不過,蘇孝世透露,四季度公司在華銷售已經出現回升跡象。“目前,中國國內的PMI指數已出現回升,外銷的情況有所好轉,明年中國經濟應該比今年樂觀,經濟向好的大環境沒有改變。”
據悉,近年來,杜邦與尚德電力、天合光能及中電光伏之間都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杜邦2011年在光伏市場的銷售額為14億美元,該公司將2014年的銷售目標設定為20億美元。
中國的四大成長趨勢
在華開展業務30多年來,杜邦在華累計投資約12億美元,建立了50多家獨資及合資企業,業務涉及應用化學及氟產品、高性能涂料、工業生物科技、電子與通訊、農產品及食品、建筑及交通運輸等領域。
蘇孝世說:“中國不再是一個新興市場,而是一個蘊含著宏大成長機會的成長市場,尤其是對杜邦所涉及的營業范疇而言,機會無窮。”
“中國‘十二五’規劃將繼續帶動杜邦的業務發展。”蘇孝世認為,規劃指出要提升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保護生命與環境等,這會帶動農業與食品、清潔與新型能源、汽車、3C(電子、通訊、消費產品)、公共交通等產業的增長。
蘇孝世說:“我們留意到中國的四大成長趨勢為杜邦帶來的機會:一是對食品供給和糧食安全的持續需求;二是提高財產和社會安全的需要;三是和諧社會讓更多的地域和民眾享受成長的福祉;四是應對社會結構變化,知識對勞動力本質和人才培育的需要。”
為此,杜邦科技創新集中在三個方面:糧食、能源及防護。蘇孝世稱,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杜邦在中國的工作重心將主要集中在推廣農業技巧,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農民收入;提供生物科技和能源解決方案,應對多元化能源的需求;推動適合社會成長所需的民生、能源、電子、通信等方面的原料和技術;提供高附加值、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所需的技術和科技。
“近幾年,杜邦制定了一個整合中國成長的策略,其焦點就是 ‘整合’。我們要在職員成長、組織架構、治理流程、市場開辟、研發立項等方面樹立協作流程,推動營業成長,同時更好地滿足中國社會的需要。”蘇孝世說。
看好生物基產業前景
對于在華發展的目標,蘇孝世告訴記者,未來杜邦還會增加在華投資,公司也正從傳統化工領域轉向高附加值產品,在華拓展的重點領域是農業、生物基產品和先進材料。“我們希望公司在華銷售額年均增速達到兩位數。”
在十八大報告中,“美麗中國”等關鍵詞表明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在蘇孝世看來,杜邦在中國的發展必須適應這個大趨勢。
杜邦中國日前完成的一項有關綠色生活的調查顯示,70%參與調查的中國消費者表示非常或比較相信綠色產品有助環保。
“綠色產品在中國有巨大的潛力,中國商業及工業產品生物基原料市場正在不斷發展壯大。”蘇孝世表示。
生物基產品是指全部或大部分由生物原料、可再生農業原料(包括植物、動物及海產品)、林業原材料制成的商業或工業產品。這些原料均為純天然,不含任何人工合成成分,毒性低,可以進行生物降解。
據美國農業部統計,目前北美市場上大約有2萬種使用生物基原料制作的產品。蘇孝世稱,中國生物基產品市場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但隨著中國中等收入人群的增長,對于消費品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隨著中國消費者環境意識的提高,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由生物原料制造的產品市場將極為旺盛。
目前,杜邦公司正與國內的大唐新能源有限公司商談合作,在吉林投資生產開發第二代纖維素乙醇燃料。
蘇孝世說,該項目將采用玉米秸稈和玉米心作為原料,而不是使用傳統的玉米,這樣發展新能源不與人爭糧食,也能通過中國政府的審批。“我們已和當地政府達成協議,由當地政府幫助我們收集秸稈和玉米心;至于投資額、持股比例,和大唐新能源還在磋商中,相關細節還沒有確定。”蘇孝世補充道。
“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挑戰非常大,不是一家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蘇孝世說道,“作為一家世界級的跨國企業,杜邦通過科技創新和協同合作,可以進一步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的力度和速度。”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www.jzqfr.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