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中央財政提前下達逾3000億資金 凸顯民生重點

2012-11-07 01:06:15

財政部網站昨日發布消息,近日中央財政提前下達2013年公共衛生專項補助資金272.6億元,用于支持各地繼續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以及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等。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中央財政對民生的支持正在加力。財政部網站昨日(11月6日)發布消息,為支持各地統籌安排預算資金,做好2013年公共衛生工作,近日中央財政提前下達2013年公共衛生專項補助資金272.6億元,主要用于支持各地繼續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以及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等。

上述情況并不是個例。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自10月份以來,中央財政已經下達多項2013年涉及社保、衛生等方面的預算指標和資金,合計達3429.78億元。

轉移支付指標提前下達

在多項預算指標下達中,數額最大的是2013年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補助資金預算指標,共計1171.18億元,用途是對全國城鄉參保(合)居民給予補助。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常從每年6月份開始,財政部就會推動各個地方啟動預算編制工作,等到一切安排到位之后,預算指標便開始正式下達。中央財政下達的預算指標可能在明年實際撥付時會有所調整,目前還屬于行政制定階段,表達出財政支出方向的意愿和意向,并未進入真正的立法審查階段,但是在行政框架內地方需嚴格遵循預算指標制定地方預算。

目前,很多地方財政工作需要中央一般性和專項轉移支付做支持,地方在編制預算時,中央轉移支付的指標成為預算的重要參考。預算指標提前下達的重要作用便是希望地方政府能夠將中央財政資金用到實處。

民生成為唯一主題

從近期財政部密集下達的2013年補貼資金和預算指標來看,民生工作可以說是唯一主題。下達的八批資金和預算指標總金額為3429.78億元,涉及內容分別為低保、醫保和地方高校國家獎助學金等。

“從理論上說,預算指標下達應當是全方位的,先期下達的預算指標多涉及民生領域,也能充分看出國家對于民生領域的重視程度,希望地方盡早做好2013年民生領域工作。”王雍君表示。

從預算指標側重民生支出不難看出,財政對于民生的支持力度在2013年不會減弱,應該還會有所加強。

以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為例,按照規劃,到2015年將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2012年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的財政補助將提高到年人均240元,如果以2015年政府補助360元計算,未來3年的年均復合增長將達到14%,政府投入也將更多。

不僅如此,中央財政對于地方的一般性和專項轉移支付最大的側重點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撰文指出,財政要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到民生上來,放到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上來,實現從“物本財政”到“人本財政”的轉變。

保障房支出成績斐然

在前三季度GDP增速逐季回落的背景下,民生財政依然交出了一份斐然的成績單。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0.9%,盡管增幅同比回落18.6個百分點,但全國財政支出實現了21.1%的增長,民生等重點支出得到保障。前9個月全國教育支出12588億元,同比增長32.6%;全國醫療衛生支出4935億元,同比增長24.4%;全國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432億元,同比增長17.8%。

最值得一提的是保障房支出,2012年中央財政已下達補助資金2330億元,比上年全年實際下達數增加617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展順利,1至9月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同比增長34.1%。截至9月底,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480萬套,新開工720萬套,開工率97%。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是今年財政重點保障之一,從前三季度數據看,這一目標逼近完成。王雍君說,在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的基礎上,雖然地方政府面臨較大的減收困難,但完成該任務仍非常有希望。

“近些年來,中央財政超收收入除按有關法律規定增加相關支出以及其他必要支出外,原則上均列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留待下年度經預算安排使用,并主要用于民生支出。”財政部部長助理胡靜林表示。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www.jzqfr.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