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30 00:58:56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實習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在中國離老齡化社會漸行漸近之時,養老機構建設模式也日益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昨日(10月29日),全國首家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奠基儀式在北京懷柔舉行。這個由全國老齡辦信息中心組織實施的項目計劃用十年時間在全國建設100家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以此模式最大限度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質量。
長期從事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教授也認為,大規模集中管理的養老機構建設應當受到約束,而社區型的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應當得到大發展。
養老模式有望變化,其間蘊含著巨大的市場前景。
社區居家養老漸成趨勢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我國養老產業是一個大產業,未來占GDP的比重可能達到10%~15%。”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在政府資金和政策的引導下,各路資本已經伺機而動,一場圍繞“銀發經濟”展開的產業經濟正在快速、規范、有序發展。
目前我國社會主要存在3種基本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其中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模式,以家庭為載體,自然實現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過程;養老院養老是社會化的養老模式,在為老年人提供集體居住的養老院中,讓老年人得到相應的照顧;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兼顧家庭和社會的養老模式,它是指老人住在家庭里,在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承擔一些養老工作或托老服務,比如社區辦老年飯桌、送餐上門、家庭病床、料理家務等。
與前兩種養老方式相比,社區居家養老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更加符合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鄭功成認為,在老年服務體系建設中應該保持理性,即尊重國情、倫理與老年人的內心愿望,以家庭養老與居家養老為目標,以機構養老為補充,而不能誤導公眾,以為機構養老才是老年人幸福的去處。因為老年人需要的是與熟悉的社區環境并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而目前一些地區興建成千上萬張床位的大規模養老機構無疑是違背老年人意愿的做法,一旦養老院的老年人同步進入高齡,每日相對的都是失能與半失能老人,每日都可能面臨老人死亡,結果自然是無法確保老年人的生存質量。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農村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庹國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很多國家的社區居家養老都顯得更加人性化、周到,里面有各項服務設施,能滿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需要。從全球來看,社區居家養老是主要的發展趨勢。
保險公司已開始掘金
經過多年探索和發展,我國養老模式中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均遭遇到一定的發展瓶頸。
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421型”家庭(4個老人加一對年輕夫婦和一個小孩)逐漸增多,單純依靠家庭養老既增大家庭經濟壓力,也造成無人照顧的“空巢老人”現象出現,難以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而機構養老難以滿足廣大老年人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因此,近年來更符合老年人生活習慣的社區居家養老正在逐漸興起。
據記者了解,目前平安集團已進軍社區居家養老這一領域,而泰康人壽、新華保險、合眾人壽、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人保等多家保險公司也都在爭相建設養老社區。庹國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有多家保險機構及開發商都在做社區養老項目,運營得都挺好,很受社會關注。
但是,社區居家養老推廣在短期內依舊面臨價格壓力。據了解,目前我國社區居家養老價格比較昂貴,享受社區居家養老的老人既需要提供數額巨大的保證金,還必須每月支付高昂的費用,并非所有老年人都能承受,由此也變成了一種高檔養老。
庹國柱認為,很多養老社區都是商業性的,政府最多只是提供一些稅收、土地等方面的支持,短期內想要大范圍推廣仍有一定困難。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www.jzqfr.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