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10-23 08:48:40
券商創新正演化成一場全民運動,在此過程中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應積極面對。創新時代需要各方打破思想桎梏,如果創新意識還停留在1.0時代,顯然難以跟上2.0時代的業務節奏。
中信證券(600030)董事長王東明曾多次呼吁行業解放思想,從過去的慣性思維中跳脫出來,行業才可能真正煥發新的生命力。
多年來,不少中后臺人員習慣了業務開展需要取得相關業務牌照方可進行的作業模式,潛意識中形成了“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慣性思維。如今,創新型產品對于大部分行業人員都是新事物,面對創新腦子里最先跳出來的往往是,“這能做嗎?”
不少行業人士對創新有抵觸心理,多年形成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維定勢,令他們感覺創新似乎只是一線業務人員的事,這在一定程度影響了整個行業創新的腳步。
最典型的例子是,部分一線業務部門中后臺人員在創新研討時,參照的僅是其他公司的公開表態。
在不少后臺人員的眼中,風險是一個敏感詞,每一個創新環節可能形成的風險點都會令其繃緊神經。然而,金融創新沒有風險,便違背了金融行業的基本特質。
金融創新是對新領域的探索,天然具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以是否具備風險來判斷業務創新的合理性并不合時宜,也不符合監管層鼓勵券商創新的初衷。相反,投資銀行的本質是經營風險,只要合理地分散風險,適度控制風險,對于創新就是合理和有利的。
后臺人員對風險過于保守的態度緣于對創新業務的不了解,從而無法準確判斷業務的操作性和風險性。這表明,證券公司合規和風控部門快速提升業務水平已經刻不容緩,后臺支持部門人員不但需要了解和分析業務,更要大幅提升風險控制專業能力。
與此同時,券商創新與風控等后臺部門人員之間的關系也需要重新梳理。目前多家券商風控等后臺部門人員的主要考核標準非常單一。一位風控人士私下表示,一線創新產品收入與其關系不大,但“出了事”就會危及自身的職業前途。在此種背景下,不作為的思想更容易滋長。
可以預見,創新時代券商的兩個重要系統制動(一線業務部門)和剎車(合規風控等后臺部門)需要緊密配合才能爭取到市場和客戶。沒有剎車系統券商創新會“車毀人亡”,而頻踩剎車則只能蠕動式前進。
從這個角度而言,創新并非只是單一業務部門的事,而是整個公司甚至行業的事。證券行業創新需要努力的不僅僅是一線人員,還包括管理人員、后臺人員、風控人員、合規人員甚至監管者。只有各方行動起來,創新才能名副其實。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